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9 道试题
1 . 汉初,“诸侯王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朝”。吴楚叛乱后,“吏四百石以下,自调除国中。今王恶,天子皆为置之”。这一变化说明西汉
A.王国内官制被废除B.诸侯经济基础被削弱
C.郡国并行制的终结D.王国出现郡县化趋势
2 . 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如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B.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诸侯王公然对抗中央D.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2022-09-03更新 | 2497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D.等级制度被打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北宋时期南北地区科举入仕官员人数变化趋势图(单位:人)。如图信息反映出北宋
A.政治重心南移江浙B.北方追求科举趋向减弱
C.南方门第观念淡化D.南方的社会影响力增强
6 . 元世宗初期,除了四个半固定的行省外,其余行省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则撤”;其长官多为一至二人兼任,且带有中书省宰执衔。至元世宗末期,固定的行省逐渐增多,并实行了群官负责制,其宰执衔也逐渐被取缔。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的这一变化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B.保障了吏治清明和行政高效
C.体现了政治均势格局的形成D.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趋势
7 . 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百官的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帝王的职能。这一变化
A.强化了君主专制B.纠正了机构重叠弊端
C.提高了监察效能D.保障了监察机构独立
2021-12-16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9 . 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
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宋代以文书御天下,“堂札子”(宰相处理政事的文书)在宋代文书中较为常见,它由唐代的“堂帖”发展而来,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宋太宗以后“堂札子”一律须经“奏请”方能下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专制皇权的强化B.相权分散的趋势
C.中枢机构的异化D.行政效率的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