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3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素质,富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在此前的奴隶社会时期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2022-02-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历代王朝不断调整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任窦太后要免卫绾的相位;接着,又在建元二年和建元六年,分别免去窦婴与许昌的相职。6年之中,他便轻而易举地免去三相。接着,他又将丞相“主臣”“除吏”的用人权力收归已有;旋设尚书令,分去了丞相拆读、审议天下奏章的权力;还让随侍左右的年青侍中参议朝政,以为牵制。这样便结束了丞相独尊、皇帝垂拱的现象。

——屈小强《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初年,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长官到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政事堂逐渐就演变成最高权力机构。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有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仆射、侍中不加“同平章事”或“同三品”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参与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在唐朝有时多达十几人,议政时由一人“执笔”,或称“执政事录”,“执笔”就是首席宰相了。唐朝制度,凡属于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议政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颁布生效。

——张金平、咎风华《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材料三   内阁的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成祖即位之初,解缙、黄淮等并值文渊阁,参与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的审议,辅佐皇帝。当时殿阁学士和部院大臣相比,阁臣官秩不过五品。阁臣常有三五人或六七人,不拘定数。

——李竖、王本浩《中国行政管理史》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情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内阁制的特点。
2022-01-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体育班)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到了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为了常规化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了武则天时代,更是创造性的开设武科,除了用科举吸纳政治人才之外,还用武科来吸纳军事人才,从而让科举制度真正的完善起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海峰等《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难怪清朝统治者也直言不讳地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摘编自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渊源于汉朝”的含义;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对科举制度的存废,有哪些启迪?(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022-01-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首要考虑的是用何种手段控制这个版图辽阔的大帝国。秦始皇独许李斯推行郡县制而否定王绾等人提出的分王子弟的建议,固然出于集权的需要,同时也是接受历史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并作出结构性的整体转换,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否则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大趋势,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

——摘编自马辉齐书深《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材料二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至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它使一个大诸侯国分成了许多小诸侯,权力分散,使其不能与中央对抗。为继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官吏和强宗豪右。

同时,为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决定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并采取由国家经营部分物产的运输和贩卖,平抑物价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杨正朝《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2022-02-1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宋代科举》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设都察院代替一台三院体制,监察百官,以为皇帝耳之寄;又设六科给事中,以察六部;地方监察设监察御史。明代制定的监察法律数量丰富,内容充实,细致严密,而明代监察制度以及监察立法的情况均体现出了依附于高度强化的君权之上。

——邱前锋《中外监察制度流变兼论我国监察权的法制化》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归纳概括明朝和古代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谈谈对我国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秦汉以来的演变发展,唐代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强化,监察机构设置日益周密完善。御史台成为唐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684年,武则天在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的同时,又命刑部修成左右肃政台《风俗廉察四十八条》。经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补充修订,发展为《六察法》。《六察法》不仅涉及官员的政绩,也包含官员的品行、才能、学识等方面。同时对官员违法监察规定了严格责任。唐代的监察官员虽然品秩较低,但在选拔上却十分严格,而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标准和条件。

——摘编自叶玲《简论唐代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明朝的监察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鼎足而立。为了巩固皇权,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以都御史为长官,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翰林院乃至都察院。明朝同时规定:“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司,宜用有学识通大治体者”,“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在监察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021-12-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