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37 道试题
1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面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三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

——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在位时期,由手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悬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成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全国。安史之乱平息后,河北地区仍由安史旧部统领,并且出现了割据自雄的局面;同时,为抗击安史叛乱,中原地区亦相继置镇,战后不仅未能去,反而作为与河朔抗衡的武装力量而长期存在;战争期间,吐蕃、党项乘虚而入,战乱甫平,唐廷调集大批兵力守西北,遂成重镇,后南诏勃兴,西南边隆亦为军事要区。以上三处都是重兵集结之地,唯东南诸道,战时虽亦设镇,但因无重大军事需要,养兵不多,故成为唐王朝的财源之地。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材料二

清代在内地十八省以外的地区实行军府制度,这样的边境治理制度在清朝中前期颇为有效。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掌管大清龙兴之地;伊犁将军管辖新疆;乌里雅苏台将管辖外蒙古及唐努乌梁海。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全各级大臣都受伊犁将军辖,其主要职责是: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兼管全疆行政事务,考察官吏,定其升迁,屯田置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办理王公入觐及藩属事务。伊犁将军是天山南北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由满族亲贵或蒙古重臣出任。伊犁将军的设置,使中国的北部防线最后形成横贯东西的完整体系。

——据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等文章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藩镇林立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两则材料,比较唐代藩镇制度与清代军府制度的异同点。
2020-11-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

材料二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 《清史十五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始于何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面对辽阔疆域, 在地方管理上的“制度创新”有什么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村民自治的性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史有许多通史著作。史学家们往往按照朝代进行分期创作,并给该时期做以阶段性的概括,例如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括为《大分裂》,将清朝概括为《帝国余晖》,这些题目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秦汉、隋唐、宋、元、明的其中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能反映所选朝代的题目,并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袭承袭,并建立更为完善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第(同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材料三: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材料四: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誉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官职有什么特点?其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选官制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选官制发展的原因。
2021-01-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朝国家治理的特点。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至秦汉的发展所体现的历史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考核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阅读材料,网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都把农林开垦、赋役征收、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道德、品行、才干、能力、潜质也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唐代出现了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设给事中、中书舍人,分别监督京官考、外官考,号监中外官考使。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

到了宋代,对京官、县令和转运使、知州等三类官吏采用了考核程序、指标等都不相同的考核制度,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

——摘编自《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之评价与借鉴》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贪墨成风,生民涂炭,而所劾罢者,大都单寒软弱之流,……严小吏而宽大吏,详去任而略现在”……“以朝廷甄别之典,为人臣市交之资”、“御史巡方,未离国门而密嘱之姓已盈私牍”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官吏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3)依据上述材料对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进行评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帝国进入了蒙古时期,与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变大了,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明和清都比此前的中华帝国版图大出了一两圈,这其实是元代确定的框架和范围。……事实上,尽管明帝国并没有真正对西藏和辽河以北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但至少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已不再是绝域,不再是礼乐教化难以到达的地区,而是“中华”的一部分。

——摘自《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材料二   建置因乎形势,必合时与地通筹之,乃能权其轻重,而建置始得其宜,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若全境收复,经画得人,军食可就地采运,饷需可就近取资,不至如前此之拮据忧烦,张皇靡措也。区区愚忱,实因地不可弃,兵不可停,而饷事匮绝,计非速复腴疆,无从著手,局势所迫,未敢玩愒相将。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优,则设行省,改郡县,是由不容已者也。

——1877年6月左宗棠上书清廷《遵旨统筹全局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对“中华帝国”版图所做的贡献。并以元代的史实说明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是“中华”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此时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进展。依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建议设立新疆行省的原因,并写出新疆行省设立的时间。
2020-10-1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10 .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深受毛泽东盛誉的中国古代政治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载:“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材料二 唐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三 宋太祖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载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地方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一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中央实行的制度,说明门下省的突出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太祖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
(4)根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总结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