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代设置的御史大夫,开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监察制度的先例。汉代,御史大夫掌监察权,辅助宰相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于内廷,监督君主和皇室成员。唐代,监察权则愈加独立和系统,尤其重视防范皇室与政府相互争夺权力,因此,唐代的监察权划分成了台、殿、察三个监察系统;中央政府的监察系统包括监察与谏议两项。宋代的监察权在制度上体现为台谏分行,“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则台官弹劾之;其政令自身有不当,则谏官封驳之”,台谏本以主持公议为要义,然而,伴随着政治结构内部相权低落而君权上升这一趋势,尤其是将谏官改为由君主亲擢这一重要转变,谏院遂形成与政府对立制衡之势,君臣一体的格局遭到破坏,监察权也失去了尊严与认同。明清时期,君权强化,但明代仍让权能极重的分科给事中制度监督政府专营部门,分科给事中享有审核权、封驳权、意见权和政令否决权。

——摘编自柳诒徵《国史要义》

材料二分权制衡作为西方立宪主义理论的核心,在被借以解读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监察权原理时,从逻辑上来看,往往难以贯通融洽。围绕中国的监察权传统,钱穆在历史政治学视野中对监察权的基本原理及其宪制精神展开了系统性的新诠释:“中国传统政制,因由此制度之存在,故虽不能如西方之不能有国会与政府为对立,而政府权力仍有其自身调节之机制。”监察权内化于政府体系,这与西方追求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对垒牵制的制衡原理泾渭分明。议会制政府中,民众与政府之间有一国会,民众对于政府的监督以及政府对于民众意见的获取均以国会为中介。“若我们说西方政权是契约的,则中国政权乃是信托的。”圣君贤相,常为中国社会上的一种普遍希望。信托政治的传统是以治理人的职权规定与政治责任是否匹配为核心,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不是以克制人性为中心,而是更为注重德望与实责的相辅相成。显然,相对于西方宪制架构对有限权力的热衷,中国监察权传统则更为重视国家治理者所具有的学识与道德如何转化为治理效果。

——摘编自胡云《风宪再造:钱穆政治思想中的监察权理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监察权理论在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政治的不同表现。
2022-07-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各路设转运使司主管财赋与漕运钱谷,设提点刑狱使司负责刑狱及保甲、军器、河渠等事务,设提举常平司掌管主管民政庶务救灾赈恤,设置安抚使司负责军事。路一级各司互不统属,各自对中央机构负责。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实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州的行政长官称知州,并在州府设置通判制约知州。州官的任用实行避亲避籍制度,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三年为一任期。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派遣各路转运使把本路各州的税粮、金帛等如数上交中央财政。同年,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藩镇军权,把地方精兵集中到京师充当禁军。宋代地方制度建设,削弱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权力制衡机制研究》

材料二 元朝时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为此曹魏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后来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阅读材料二,指出曹魏时期施行的新的选官方法的名称,并全面分析该制度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2-03-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的牵制与制衡机制。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雍正帝设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如秦朝设立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汉朝设立刺史进行巡视监察、宋朝设置“四监司”和通判对各州进行监控等。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建立牵制和制衡机制的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对“效忠”和“效率”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制,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只限无官位的平民参与;制科无定期,有官职者也可参与,对后世有影响的主要是常科。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种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主要考查帖经,覆盖经书若干字,令其填空,重在记诵。进士科主要考时务、帖经、杂文,难度大,录取不易。唐代应试者主要是中央官学的学生和地方投牒自考者。正式考试每年十月在礼部举行,科举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入仕资格,真正获得官职还需要参加礼部的专门铨试。与均田制、征兵制等不同,科举制在隋和唐前期初步形成,唐后期及以后朝代又获得长足进步。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宋代建国以后,充分吸收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比如锁院(知贡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多达50天)、弥封、誊录(设誊录院重新誊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别试(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等制度。据统计,宋代科举每年取士360多人,是唐朝的4.5倍。“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也许解送”,甚至“狞干黥吏之子”“以屠杀为业”之人也可以参考。南宋宝祐4年(1256年),录取了601名进士中,其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人。

——摘编自陈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
6 .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人口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关系到同计民生的大事。

材料一 “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其中编户齐民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户齐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其基本动力来自国家间竞争的加剧,目的在于富国强兵。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并在汉代趋于定型。编户齐民对于“大一统”国家形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家立户”,国家政权得以直接掌握国家人口,显著提升了国家获取赋役的能力,奠定了“大一统”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二是通过“户”及其相应的组织建制,王朝国家建立起了有效的纵向控制体系,加上家户单位的自主性治理,使得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治理效能大为提升。

——摘编自黄振华《编户齐民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构建》

材料二 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形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因此,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关心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控制……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一个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们在其中能有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并且易于监视的最大人口数量。”可见,城邦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持一定的公民人数,防止过大或过小。……实际上,城邦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公民条件的办法来控制公民的人数,公元前5世纪雅典几易公民条件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就要包括鼓励和控制生育两个方面。

——摘编自王大庆《古希腊的人口和人口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编户齐民是如何推动大一统局面形成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口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7 . 从张家口的兴起与发展,看中国古代地方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古代时期张家口的历史沿革(部分)

时期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北部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和代国

秦朝

南部属代郡、北部属上谷郡

汉朝

汉初属代国,部分属上谷郡;汉武帝时属并州代郡

唐朝

北属突厥地,南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

宋朝

先后属辽之西京道、金之西京路

元朝

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宁府与顺宁府

明朝

封皇子朱德为希王,就藩宣府,张家口为长城防线九边重镇之一

清朝

隶属直隶省

材料二   “俺答封贡”之后,明政府在九边设置互市11处,张家口为其一。由张家口至蒙古库伦(现在蒙古国的乌兰巴托)的张库商路逐渐畅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给噶尔丹的敕书规定可在张家口等处贸易。康熙三十年,清政府开张家口、杀虎口等五口,内地商人可到蒙古地区贸易。《尼布楚条约》规定俄商执有“路票”者可往来贸易。此后逐渐形成了一条由恰克图(现属俄罗斯)—库伦—张家口至北京的贸易路线。乾隆末年的《闻见瓣香录》记载:“张家口为南北交易之所,凡内地之牛马驼羊多取给于此。贾多山右人(山西人),率出口以茶布兑换而归。又有直往恰克图地方交易者,所货物多紫貂、猞猁、银针、海貂.……以及哈喇明镜、阿敦绸等物。”

——摘编自《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等


(1)阅读材料一,根据张家口的历史沿革,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汉初属代国,部分属上谷郡”体现了汉初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为强化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代前期张家口商贸枢纽地位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2-06-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之一。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独树一帜,分外靓丽。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以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古代中国正是在平原流域等地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各种政治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洪武年间,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负责对全国的监察工作;同时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六科给事中分工监督六部,除了直言规劝、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之外,亦负责举发督察、检举罪状等事务。同监察御史相比,两者职务基本相似,御史被称为道官、察官,给事中则被称为科官、言官。在地方层面,采取分道巡按的办法,将全国以“道”为单位,划分为多个监察区,各道由隶属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分别掌管各道监察工作。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了单线垂直的相对独立体系,确定了监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确保监察机构独立运作,监察系统上下一体,监察权力的高效行使。

——摘编自饶文波《廉洁文化之旅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建立起了相应的监察系统。19143月,袁世凯颁布了《平政院编制令》,成立平政院。同年4月,又公布《纠弹例》,5月又颁布《行政诉讼条例》和《诉愿条例》。而后又将上述法规条例分别改为《纠弹法》《行政诉讼法》和《诉愿法》,并根据《平政院编制令》在平政院下设肃政厅,与惩戒委员会专司行政监察权。同年616日,颁布《审计院编制法》,专司原为参议院职权的国家财政监督。自此,北洋政府也建立了一套以平政院为核心的监察系统。北洋政府的监察制度,在形式上只是部分保留了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制度,但实质上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监察制度为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精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行使监察权的专门机构,恰恰是欧美国家议会监察制度所没有的,它是由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固有传统发展而来的。北洋政府的这一套中外政治制度文化合璧的监察体制,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独立的监察院提供了“模板”。

——摘编自姚秀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洋政府监察制度与明代监察制度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监察制度变化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2022-06-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