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边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
2021-11-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防止地方割据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传达行政命令D.扩大国家的疆域
2021-11-03更新 | 378次组卷 | 3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和诸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秦创新举措秦及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初,政敌众多,政治形势严峻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她对唐初的谏议制度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满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方信息的需要。武则天接受大臣的建议,铸铜匦(音同“轨”),四面分别涂以青、丹、白、黑四色,各有投信开口。朝东青匦名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朝南丹匦名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朝西白匦名曰“申冤”,有冤屈者投之;朝北黑匦名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技者投之。朝廷也设置“匦使院”,隶属中书省,由谏议大夫……拾遗参与负责,称为“知匦使”。每天日暮时分,所有投状都由知匦使送上,“专知受状,以达其事。事或要者,当时处分;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即规定投匦者应先出具副本由知匦使检验,发现伪诈或事涉烦琐,可以不予受理。

——据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时期投匦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朝投匦制度。
2021-11-0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2021-11-03更新 | 895次组卷 | 8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为“玄武门之变”前后政事堂会议参与者对比表。其变化旨在
参与者品级参与者品级
尚书省尚书令(李世民担任)正二品尚书令(空置)
左右仆射从二品左右仆射从二品
中书省中书令正三品中书令正三品
门下省侍中正三品侍中正三品
参知政事正三品
同知政事正三品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D.规避君主专制弊端
2021-11-0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御史掌记事和文书,属于末僚。秦始皇时设立了握有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的御史大夫,其地位仅“贰于承相”。西汉末,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地位上升,但职权逐渐移于尚书。这主要反映了秦汉时期
A.职官设置的随意性B.君主专制的加强
C.监察体制略有弱化D.选官制度的变革
8 . 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B.表明唐朝经济空前繁荣
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9 .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加强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一做法
A.暂时平息了反元斗争B.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最终导致了元的灭亡D.极大地削弱了州县的职能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白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