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直道工程沿途“堑山堙谷”,直通南北。驰道的修筑,是秦交通事业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子今著《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代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
2021-11-2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宋牢掌握在皇党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诀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于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使“切以程文(指考场作答文章)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实行。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3 . 隋唐时期,中央官制有了重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或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利,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还……

材料二   群体的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三   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宰相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商定,最后由皇帝裁决实行。

——《对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具体指哪三个?分别负责什么?六部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3)综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
2022-03-2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美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的优点和缺点》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2021-05-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将考试与选官相结合,对选官用人制度进行成功改革的范例是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取士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选才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实际上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蒲松龄一生屡试科举,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他在《儒林外史》中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下众考生的心态刻画为“七似”:包“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悦,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头絷之猱。忽然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ta:失意)然若敛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摘编自《儒林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的消极影响。
7 . 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
2022-04-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九中学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下图是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王朝是如何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并结合所学,指出实行郡县制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示指出汉初实行这一制度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2022-02-09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2-03-0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10 .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三 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官员来分解地方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签,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初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搅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教孝道、签仿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封建中央政府通过县级政府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