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同时,科举考试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儒家经典为唯一标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但这也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弊端。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以儒学为基础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日益成为一种障碍。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70年正式建立开始,英国文官制度就带有“通才”的特点,即重视文官的书面考试成绩和综合才能,轻视专业技术以及实践工作经验。这一方面与英国的文官制度直接模仿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关,另一方面又与英国的官僚政治传统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知识阶层的价值观念息息相关。英国长期的官僚政治传统使知识阶层形成并始终保持着一种重视“通才”的观念,尤其是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政府规模并不像现在这样庞大,因此文官的人数也非常有限,当然不需要什么专门人才或专门知识。所以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文官应该是知识广博,才能非凡,具有多方面修养的通才。

——摘编自石庆环《英美文官制度的模式差异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选拔任用官员应当坚持的原则。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所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汉政治制度在运行中所显示的利弊得失也给后来皇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如皇帝与丞相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监察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关系等等,都应有一个适度的界限,正确处理好类似关系,是保持政治稳定和纵横协和的重要条件。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百官志》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4 . 中国古代的牵制与制衡机制。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雍正帝设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如秦朝设立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汉朝设立刺史进行巡视监察、宋朝设置“四监司”和通判对各州进行监控等。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建立牵制和制衡机制的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对“效忠”和“效率”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初年军事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院与三衙分握调兵权和管兵权,帅臣拥有统兵权,但战时由皇帝临时派遣,率兵出征,事定之后,兵归三衙。宋朝的军队有三种:禁兵、厢兵和乡兵,边境地区又有番兵。禁兵是国家的正规军,任务是守备京师,担任征战和屯戍边郡、地方的任务。厢兵是地方军队,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任务,多不训练。乡兵即民兵,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但有些区域内的乡兵反而因保境卫士而有较强的战斗力。宋朝的禁兵、厢兵都实行募兵制,“亢健者”选入禁兵,“短弱者”选入厢兵。应募后,家属可以随营,本人须黵面刺涅为标志,中途不得退役,实则终身服役。兵员空缺则从子弟中补选,如逃亡或犯罪,惩罚极重。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军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军事制度实施的影响。
2022-06-04更新 | 32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评卷(上)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监元年(502年),南朝梁武帝设置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台主,“掌督司百僚”。御史中丞除行使在官府机构的监察权力外,在民间的监察权力也得到了朝廷正式承认。御史中丞不仅有专道而行的政治殊遇,路逢尚书丞郎时也不再行“止车版揖”之礼。其主要属官除治书侍御史二人外,又增置侍御史九人,分理诺曹事务,并纠察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同时,梁武帝还授权御史中丞等监察官员“风闻奏事”(只凭传闻就可上疏进谏、弹劾)的权力,此制为隋唐以后各朝相袭。但御史官员在行使职权时不可避免地触及到门阀士族的政治利益,极容易得罪当朝权责。

——摘编自熊伟《南北朝御史台机构职官设置与职权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时期提高御史中丞地位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建设。
2022-05-09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卷(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方法下,掌“铨衡之机”的州郡大小中正“皆取著姓士族为之”,门第高下成为官品高低的唯一依据。其结果只能是“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到了南北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统一趋势的逐渐加强,加上农民起义的打击,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败。与此同时,庶族地主势力则日趋发展,对地主阶级内部权力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已成为时势发展的必然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发生动摇,科举制已显现端倪。北齐严格策试秀才标准,北周“罢门资之制,实行选无清独”。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的科举制度。文帝开皇七年,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以德才作为选录士人的标准。秀才一科也采用考试之法。炀帝大业二年,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分州郡和中央二级策试,录取标准主要依据策试成绩而非门第。由于隋朝立国时间很短,科举制还远未达到完备的程度,这一过程到唐朝时才完成。

——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8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反映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代藩镇之弊”是什么?概括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9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选官制度标准办法选官权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亲贵合一,世代相传奴隶主贵族
战国军功爵禄制军功军功、养士、客卿国军、贵族
汉朝察举制品德、才能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地方官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品第士人,按品授官中央官员
隋唐科举制才学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取舍朝廷、中央

——摘编自邵长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由于科举考试科目由朝廷设置、考试内容由朝廷确定并由朝廷最终决定应试者的去留取舍,从而从根本上剥夺了地方的取人用人权,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科举制不再唯门第、财产是问,而是通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来选拔官吏,这就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才能之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平台和机会,客观上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上下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科举制下不断定期的、几乎面向全社会的开科取士,使大批中小地主及平民百姓的优秀子弟通过科考脱颖而出,参与国家政权。

——摘编自王自周《浅论科举制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来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封建统治方面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