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钱穆说:“但若门下省或故为异同,中书省或固执己见,则可争论不休,若一意苟合,则又失去复审作用,都会削弱行政效力。于是乃有三省合议之要求。”“三省合议”的场所是
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政事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
2021-06-13更新 | 16011次组卷 | 120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5 . 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类型来源
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B.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
2020-10-19更新 | 621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2020-01-09更新 | 1051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其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隋唐时期和宋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也随之日益完善。唐代的监察机构分为谏官组织和御史台两部分。谏官负责规劝皇帝,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台实行分署办公,成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在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率领之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除了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外,还有皇帝派遣的“通判”负责对各州官吏的监察。元代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如《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己类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