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9 道试题
1 . 0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用史实论证其是如何实现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写一个朝代即可,至少写出四个以上史实)
2023-11-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962年,宋太祖诏令“自今百官每五日内殿起居,以次转对,指陈时政得失。事关急切者,许不时上章,无以触讳为惧”。后又对科举取士之法略作改革,设“贤良方正直言敢谏科”。这些举措(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C.遏制了朝廷官员腐败D.导致冗官冗费的发生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在《宋史》中立传的1533北宋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宋代开科期间年平均录取进士115人,达到唐代年平均录取人数26人的四倍之多,各科总录取人数更是达到唐代时期的十倍;宋代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家世、籍贯等信息进行封贴处理。在考官管理上实行锁院制度,考官一入贡院即锁宿,以辟请求,在考场管理上,禁止挟书、移易、传义和代笔等;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将进士考试分成四场,分别为考大经、考兼经、考论以及考策。殿试仅考策,字数不超过千字,论在于考核考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策则是考核考生对政策的认识意见;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成定制,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制定政策,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1)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B卷)
4 . 宋代在州上设路,并设路一级监司。监司分三部分:转运司负责财赋,提点刑狱司负责司法治安,提举常平司负责赈灾救济、巡察官吏。宋代设置监司主要意在(     
A.规范地方行政B.提高行政效率C.完善中枢机构D.缓解财政危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元光元年(前134年),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形成(     
A.适应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B.提升朝廷百官的文化素质
C.推动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D.强化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6 .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将西南地区三分为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以宰相、御史大夫、六部尚书等高级文官为节度使,并实行“西拒南抚”军事策略。这些政策(     
A.保障了西南长治久安B.维持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C.削弱了西南藩镇力量D.体现了务实经营的特征
7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亡六国,并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它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朝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号,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天子。……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西汉)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的做法是要解决什么制度的弊端?此后的哪一措施达到了贾谊的目的?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8 . 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D.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2023-11-1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白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分析行省制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2023-11-1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A.皇帝与宰相共治天下B.冗官的弊端
C.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D.加强了皇权
2023-11-13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