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与境外政权之间,除了点状控制的模糊疆界和片状的模糊疆界,还有带状和线状的清晰疆界。宋朝与境外政权间的地带一般分为直辖郡县、“郡县之外羁縻州洞”、“过羁縻则谓之化外”三个层次。宋朝对羁縻地区通过政治上的朝贡与册封、经济上的回赐和互市、军事上设置镇寨,建立起比较完备有效的控制体系,双方并未清晰划界。宋朝与辽、夏、交趾、金数次勘界都由双方派员会商划界,实地勘定。宋夏定界后,宋朝令沿边诸路“各据巡绰所至处,明立界至,并约束城寨兵将官,如西人不来侵犯,即不得出兵过界。尔亦当严戒缘边首领,毋得侵犯边境”。双方都各守国界。宋辽解决疆界纠纷的根本依据是景德誓书,宋臣文彦博说若有纠纷,“以誓书为证,彼将何词以亢。纵骋诡词,难夺正论”。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行了有别于传统统合疆域方法的新政改革,重新统合边疆。清政府将边疆分为三类:

1)东北三省——“满洲故地”,被王朝统治者视为疆域的核心;

2)云南、广西——边疆行省;

3)蒙古、新疆、西藏——传统藩部。

边疆新政内容涉及地方政制、财政、教育、垦荒等诸端,但各地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侧重。东北新政尤其是东北改设行省,侧重点在于祛除东北边疆“满洲故地”的种族属性,对内渗透中央权力,对外与日俄争国家主权;云南、广西新政与内地行省新政内容大致相当,但相同的改革内容施诸边疆省份,较之内地则多了一层抵御外部势力渗透,将该地区重新统于中央政府之下的含义……

——摘编自高月《从“大一统”到清末新政:清代疆域统合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疆界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推行边疆新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2 . 中国古代地方权利呈日益分散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般周制度论》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给,统治者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代犬牙相入的原则走向了极端。清人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家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摘编自周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着《清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划分体现的主要原则并加以评价。
(3)据材料三,归纳清代基层社会结构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设计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019-01-30更新 | 274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7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等四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法外施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年高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明律》还规定官吏犯公罪一律可出钱赎免。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新加坡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公务员的基本道德规范。政府制定《公务员法》《防止贪污法》《财产申报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惩戒性程序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大幅提高公务员工资,以俸养廉……在各种社会参与反腐败的形式中,效用较多、影响最大者当数公众和特定组织(包括一般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自发参与。此外,新加坡还积极参加世界反贪污大会和打击跨国贪污贿赂犯罪活动。据统计,1990年全国6.5万名公务员中犯贪污罪的仅7人。

——摘编自刘守芬、李淳主编《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代新加坡在廉政建设方面的特点,并指出上述廉政建设发展所反映的社会趋势。

2017-10-1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备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者,亦以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2)归纳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是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

——《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7 .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地理方位具体措施
东南地区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
东北地区①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
西北地区1757年击败准噶尔部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西藏地区①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
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受到了哪些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前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
2022-03-05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日新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材料二叙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用2—3个朝代经略边疆的史实来说明中国古代是如何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藏内善后章程》。章程确立了著名的金瓶掣签制度,即由驻藏大臣监督认定每世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废除过去由降神喇嘛指定灵童的办法。章程还规定,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监督办理西藏事务;西藏军政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选,升迁赏罚也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乾隆时期颁布《藏内善后章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颁布《藏内善后章程》的历史意义。
10 . 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

——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街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街,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中尚书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