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2 . 《三字经》中讲到:“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主要反映出在夏朝出现了(     
A.社会等级制度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度D.财产私有制度
2011·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4 . 殷墟卜辞中的“东土”一般认为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苏北、河北的部分地区。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晚期“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
A.海外贸易逐渐兴盛
B.商受到周威胁被迫东迁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区域文化融合趋势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 ”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A.奴隶主贵族B.战国的“平民”
C.封建地主阶级D.西周的“国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