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2 . 据殷墟卜辞记载,历代商王都以天干为名号,如大乙(太祖子履,即商汤)、太甲(太宗子至)盛庚(圆耀子旬)、武丁(高宗子昭)、帝辛(纣王子寿)等。这一现象可能直接涉及到商代的(     
A.国家组织形式B.王位继承法
C.诸子分封次序D.内外服制度
3 . 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A.嫡长子继承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2024-0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诗经·商颂·殷武》称颂汤的业绩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氏、羌是分布于今天陕西西部直至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向商称臣纳贡。这一记载表明(     
A.商初国力强盛且凝聚力强B.商朝对西北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C.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D.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史记·夏本纪》曰:“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也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以上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记载。主要说明了(     
A.历史文献不能全信B.历史记载错漏明显
C.对历史事件所持立场不同D.对启夺权方式理解有异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B.《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C.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D.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与示意图进行分析,据此可知,当时(     
A.神权至高无上B.皇权唯我独尊
C.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D.承继名分制度尚未定型
8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9 .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     
A.仰韶文化遗址B.二里头遗址C.殷墟遗址D.红山文化遗址
2022-08-15更新 | 1658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王以下有各级的贵族与官吏,如“尹”、“卜”、“工”等;《尚书.盘庚)中也有“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等官名的记载。这表明商代
A.早期国家已经出现B.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C.官僚制度趋于完备D.等级秩序较为森严
2022-01-13更新 | 1256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