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2 . 传说在虞舜之时,禹作司空、契作司徒、弃作后稷、夔作乐官、龙作纳言。他们既在部落联盟中各司其职,又是各自氏族的首领,如禹、契、弃分别来自夏、商、周族。这反映了
A.部族因素与官职结构混融不分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夏商周三代政权曾经短暂并存D.宗法制度渐趋成形
3 . 如图“畿服图”是商朝的内外服制。有的学者称之为“方国联盟”。内服为王畿之地,系商朝直接控制的国家中心地区,外服是指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外服职宫有侯、甸、男等。这些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圆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予的封号另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诸侯国要担负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是相当松散的,周边诸侯对商王时叛时服。这表明
A.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控制B.解决统治者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
C.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局面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权
4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位)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同一件事有两种不同记述说明
A.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B.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前后两种史料记载都有道理D.对启取得最高统治权都认同
5 . 《尚书·商书》记载:盘庚与大臣“恭承民命”定了新都;周初的《洪范》有“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的记载;《周礼》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A.民主政治有所表现B.民本思想初露端倪
C.专制王权受到限制D.民意起到决定作用
2021-03-21更新 | 991次组卷 | 13卷引用:通史模式第1讲考向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多元一体的史前文明与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明-高考历史二轮突破限时训练(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王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谷地。周公此举可印证
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
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
2021-03-18更新 | 781次组卷 | 16卷引用:通史模式第1讲考向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多元一体的史前文明与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明-高考历史二轮突破限时训练(中国古代史)
7 . 下表为有关夏朝工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竹书纪年》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中国历代帝工》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上古时代》白寿彝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407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复习通史版-阶段检测卷(一)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8 . 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商王直接统治区域外存在众多“方国”。但方国在被征服,领土纳入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后,不再称“方”:其首领名之日“侯”,不得称“白”(伯),应定期向商王朝纳贡和出兵助讨。这一变动
A.有利于强化商王权威B.表明商王权力高度集中
C.说明方国体制已瓦解D.反映出商朝统治不稳固
9 . 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2020-10-10更新 | 264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超德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
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
2020-06-08更新 | 872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