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一词中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中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建立国家”。这说明他
A.否认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
B.认可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地方政权
D.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2 . 西周行分封,立诸侯。史书记载,“周公卒,子伯禽……受封,是为鲁公。……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据此判断,鲁国
A.国君一直存在僭越行为
B.是周分封在西方的最重要的封国
C.是西周时期的政治中心
D.成为周礼典型的保存者和实施者
3 . 著名学者程平山所著的《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一书,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资料证实了楚国是西周时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回顾历史,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和人民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
4 . 商鞅一人多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秦有卫鞅,本卫公子也,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与“商”姓来源有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2019-06-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5 . “当周代贵族从周王那里接受头衔或封号时,他们把这些头衔、封号刻在礼器上,向祖宗汇报。与此相反,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名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这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扩大
B.农民已摆脱贵族政治压迫
C.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
D.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
6 . 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期的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
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2019-06-03更新 | 380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1月内部特供卷历史
7 . 《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公“门阿之制,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封建礼制
8 .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
B.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
C.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
D.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主因
9 .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被认为是北京建城之源。与这一史实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 .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
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