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 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地方上,随着督抚完成地方化,省一级有了统一的军政首长,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
(2)结合材料,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及相关史实,归纳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1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2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中央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发展趋势。
3 . 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萦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三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其制度定型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与行御史台一样,仍然是“元王朝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及需要”、“对征服区域控制的政治军事课题”。特殊的民族统治背景,使得行省制度蒙上了一层与汉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不甚协调的外方,所谓“蒙汉二元制”。

——张帆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四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众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秦朝实行郡县制背景。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特点;概括清代边疆政策。
2022-03-0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统一四海,天下之人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今秦南面而王天下,使天下之民稳定,人民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秦王嬴政初并天下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神话传说的“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神话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三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天下人民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
(2)根据材料二,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回答,西周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并指出分封制的实质。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2)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有人认为“《临时约法》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这些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的措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2020-08-26更新 | 410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 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据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从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之间相互并吞,大国争霸激烈。这看起来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现的一种分裂局面,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王国,战国七雄进一步兼并的结果,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次统一的秦,汉皇朝。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大国争霸”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其特点和成效。
2020-02-20更新 | 168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