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如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B.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诸侯王公然对抗中央D.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2022-09-03更新 | 2494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汉初,“诸侯王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朝”。吴楚叛乱后,“吏四百石以下,自调除国中。今王恶,天子皆为置之”。这一变化说明西汉
A.王国内官制被废除B.诸侯经济基础被削弱
C.郡国并行制的终结D.王国出现郡县化趋势
3 . 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战国至西汉中期,人们通常以县为单位书写籍贯。但到了西汉后期,郡逐步取代县成为人们书写籍贯的单位。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行政权力重心上移B.中央政府权威遭到动摇
C.国家版图呈现扩大趋势D.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2021-05-17更新 | 24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由于当时西藏的政治经济情况与中原大陆格外不同,故元朝统治者设立了专门的土司制度,对西藏地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这主要说明了,元朝时期(     
A.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B.民族关系的和谐性
C.边疆治理政策具有灵活性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原为君主用以限制相权而次第出现的,至南北朝演变成联合的宰相机构。三省的长官,只要事实上为君主所倚重,都可以算是宰相。但是南朝之政多出于中书,北朝之政多出于门下。三省分工不够明确。隋代建立后,文常首先确立了内史(中书)省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至唐初,三省六部的中央架构最终得以理顺定型。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忽必烈继位后,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政事,为宰相机构,下辖六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太子担任,但事实上并不到任。元世祖时,不时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街,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在灭南宋过程中,行省在江南逐渐地方化。为了镇压反抗,尽快安定局势,行省必须集中权力,并保持设置的相对稳定。行省设置逐渐固定以后,元廷对行省官制统一进行改革,规定以后行省官员不再以中书省宰相之名系衔,而单称“某某行省平章”“某某行省右丞”之类,以区别于都省(即“中书省”)官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省制形成的历程及体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中书省相比,元代中书省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制的演变反映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2-08-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材料二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边疆治理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唐初的不同时期的地方政区规划。武德年间,地方行政规划以军事为首要目的,基本以南北向为主,即南北长度大于东西宽度;而贞观年间的地方行政规划,多以东西向为主,强调“关河近便”。这一调整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国家统一进程逐渐完成
C.防御外族入侵的需要D.对山川地理形势的重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因大力强化征调体系开拓工商业财源,整顿两税收入,财政汲取能力较唐代大为提高。尽管北宋实行募兵制,财政支出远超唐代,但仍得以较好地维持了军费、官俸等财政支出,保障了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行。同时,北宋以更为周密和积极的财政举措在社会治理方面建立了多项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之相伴的是地方财政压力和民众赋税负担不断加重。在北宋前期,军队和官僚数量尚未膨胀,财政征收及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收夺尚不严苛。但北宋后期,收夺地方财权的手段-无额上供钱、经制钱及各种封桩钱花样迭出,地方财政日陷窘境。这种趋势从北宋后期到南宋不断加重,最终虽不至于如朱熹所说路州都明谕下级“不必留心民事,惟务催督财赋”,但地方财力的确在不断弱化。

——摘编自黄纯艳《北宋财政能力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统一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这次统一财经工作,主要是在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的管理等方面将过去一些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统一财经的主要内容为:在财政收支方面,实行统收统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在商业贸易方面,规定各地国有贸易机关及企业的业务范围和物资调动,使其均由中央贸易部统一指挥;在工业方面,将国家所有企业,按重要程度及规模大小,分三种办法管理;在金融方面,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调度总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除对外汇实行统一管理外,还对所属分支机构及其他国家专业银行的存贷负有指导监督责任。19515月,政务院发出《关于划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经济工作上管理职权的决定》及《关于1951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国营工业生产建设的决定》等文件,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权限。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财政体制与新中国初期财政体制的异同,并说明新中国初期财政体制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影响。
2022-01-24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构,凡是有关藏族地区的军民钱谷、官吏任免、驿站交通的事务,宣政院部都需过问。据此可知,元朝宣政院(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B.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成为类似于行省的地方机构D.边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2022-05-24更新 | 886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