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代管理军籍的军府称骠骑府,炀帝时改成鹰扬府,州郡地方官与军府无相互统领关系,隋代统领地方州郡兵的都尉,也与地方无关。唐代前期的地方军事力量以府兵为主,唐代州县官员中,刺史被明确规定具有与军事行动相关的职权。代宗朝规定,州级政府与折冲府共同拥有对隶属于地方户籍的府兵的管辖权,府兵户籍必须同一般民户一起登记,归州县所管。“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在州级场合,刺史遇到突发军事事件时,可以先自行发兵,但必须呈报中央。此外,府兵的招募工作也有州县级政府担任,这种有地方官和折冲府共同进行的府兵军事管理机制,相互监督,使军权得到有效的发挥。

——摘编自夏炎《唐代刺史的军事职掌与州级军事职能》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州级政府对府兵管理权限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唐代州级政府对府兵管理权限变化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府,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佐丞相之职,御史府附从于相府之内。汉初承用秦制,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汉朝中央监察机关由司直、司隶校尉和御史府组成。司直属于丞相府官员,主要负责行政系统内的监察,集行政与监察于一身。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划分全国为十三部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定期监察工作。汉武帝还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定期分巡各道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加至十五人。刺史和监察御史品秩虽低,但有权巡按郡国和州县长官,百司畏惧,是皇帝的耳目之司。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中央监察体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地方监察的特点,并简评汉唐的地方监察制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新政区的设置多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王朝初建,出于开疆拓土的需要,有大量政区同时建立,如秦征服南越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又在北方置九原等郡。也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为现固国家统一而对四夷用兵,设置大量新的行政区,如汉武帝元鼎六年起,“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今广州)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隋末天下大乱,晋阳李唐为了壮大势力,表示凡归附者都给予州刺史的名号,因而大量“权置州郡”,州数膨胀到五六百之多。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将全国划分为10道,分辖各州,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模式。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行中书省代行政府管理职能,边疆地区的云南等地也建立起了行省,省制逐步成为后世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层级。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员过大和军事问题又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得地方行政层级变多。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州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央加强集权的创新。自古以来,财政就在行政体制中占据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以后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徒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地方行政层级中来。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基本规律。
4 .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人口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关系到同计民生的大事。

材料一 “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其中编户齐民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户齐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其基本动力来自国家间竞争的加剧,目的在于富国强兵。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并在汉代趋于定型。编户齐民对于“大一统”国家形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家立户”,国家政权得以直接掌握国家人口,显著提升了国家获取赋役的能力,奠定了“大一统”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二是通过“户”及其相应的组织建制,王朝国家建立起了有效的纵向控制体系,加上家户单位的自主性治理,使得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治理效能大为提升。

——摘编自黄振华《编户齐民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构建》

材料二 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形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因此,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关心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控制……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一个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们在其中能有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并且易于监视的最大人口数量。”可见,城邦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持一定的公民人数,防止过大或过小。……实际上,城邦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公民条件的办法来控制公民的人数,公元前5世纪雅典几易公民条件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就要包括鼓励和控制生育两个方面。

——摘编自王大庆《古希腊的人口和人口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编户齐民是如何推动大一统局面形成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口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唐朝疆域与地方管理


材料二   下图是元朝疆域与地方管理


材料三   元朝重建的大一统不同于汉唐,元朝统治集团以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的性格与政治文化不同于各汉族王朝,所采取的巩固统一及促进统合的政策亦与前代颇有歧异。元朝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由汉唐消极的羁縻,转变为因俗而治、多制并举的积极统治。

——摘编自胡小鹏《元代边疆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2)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管理的哪些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是如何解决北方政治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分离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建立了空前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政治制度的建设、经济实力的恢复等,众多的民族成为多民族国家的一分子,《史记》《汉书》等也应运而生。书中对各民族历史文本的编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少数民族成了开发、建设边疆的主体,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特别是汉代的边疆治理为后世中国的边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系统记述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凝聚力和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王文光等《汉代边疆民族与国家发展关系研究——以民族历史文本书写的视角》

材料二 随着顺治帝在北京登基,他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后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域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康熙帝重视落实各项文化工程官方着手编修史籍。其中的《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统志》专设“外藩蒙古统部”,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乾隆中期,清代疆域达到极盛,续修《一统志》昭示了疆域“一统无外之盛”,继续塑造了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史书中民族历史文本编写的背景及其在民族国家构建方面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一统志》编撰的意义。
2021-11-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了整个封建时代。该制度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郡县制的出现既有历史文化传承因素,也有经济发展的现实政治需要。

——摘编自百度百科一郡县制(词条)

材料二   行省的设置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行省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也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代表地方,它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同时又使地方机构上升了一级,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行省制稳定治理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大元帝国。

——摘编自张金铣《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郡县制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的性质,并概括行省制设置的历史意义。
2021-06-1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