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宋朝时期,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了
A.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淡化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已相对松弛
C.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趋于平等D.士族阶层已在政治上开始衰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史料表明,明清两代共有62.8%的进士来自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37.2%的进士则来自祖上三代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这反映出()
A.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官宦垄断官职的局面仍存在     
C.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极度僵化D.富家子弟入仕途径比较单一
2017-12-1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黄骅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门阀士族经历了一个由不断衰落直至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特权的丧失,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优势的丧失。其中“文化优势的丧失”是由于(     
A.民间私学的兴起和发展B.汉初黄老之学的推广
C.九品中正制的全面实施D.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革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极其蜕变》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三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并评价科举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你怎样看等材料三中的“南北榜争”反映的本质问题及其最终结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袭承袭,并建立更为完善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第(同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材料三: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材料四: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誉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官职有什么特点?其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选官制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选官制发展的原因。
2021-01-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