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347
唐肃宗164
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6348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
2 . 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2019-07-17更新 | 395次组卷 | 5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进士科从考策问逐渐发展到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形式。元明时,科举考经义而不用诗赋,但后来的八股文实际糅合了律赋的成分,清乾隆时又增试五言八韵律诗。这反映出
A.经义考试逐渐步入颓势
B.明清时期社会浮夸之风盛行
C.皇帝好恶决定科举文体
D.格律测试有独特的考查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
2019-06-21更新 | 6108次组卷 | 7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019-06-10更新 | 12759次组卷 | 21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车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
B.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科举制度强固了中央权力的合法性
D.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大
2019-05-22更新 | 650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2019-01-30更新 | 1222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0-2011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