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2023-08-29更新 | 1412次组卷 | 24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天水市第九中学、清水县第六中学、麦积区新梦想高考复读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A.打击地方势力B.强化儒家教化C.形成向学风气D.选拔实用人才
3 . 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权.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A.对外交流B.兼收并蓄C.整合创新D.坚守传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北宋时期,每当科举之年,名山大刹之上都会出现“士人祈祷,赴之如织布”的壮观场景,参加科举的士子在感慨功名难致之余,只能求助于神灵和占卜。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录取不公平B.佛教传播广泛
C.科举竞争压力大D.宋代文化多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宋仁宗嘉祐二年,贡举各科录取899人,进士有388人,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和曾巩,理学大家张载、程颢,还包括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吕惠卿、章惇等人。这说明科举制(       
A.有利于人才选拔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了思想发展D.促进了文学进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东晋南朝时,朝廷专门设立“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鼓通今之儒知撰谱事”,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和编写家谱的世家,家谱进而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学问,人称谱学。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A.政治局势的动荡B.儒家思想的发展C.选官制度的变化D.户籍制度的演变
2022-12-03更新 | 616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推动了基层自治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统治基础D.有益于社会教化
2022-11-10更新 | 1899次组卷 | 3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历代有关科举制度史料。

朝代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实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