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2023-08-29更新 | 1412次组卷 | 24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达拉特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2 . 根据唐朝法令,凡进士及第者,本人及全家即可免除徭役科,“名不著于农工商之版”。材料说明唐代的科举进士(     
A.享受着政治和经济特权B.与百姓不同的经济待遇
C.帝王和地方官礼遇有加D.不得与五姓等大姓婚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极为严密,除仍实行宋明时期的弥封、誊录之外,还增加了复试制度与磨勘试卷环节,此外对于科场舞弊者亦是严加惩处。这些做法(     
A.扩大了统治基础B.保证了科举制度规范有效运行
C.实现了社会公平D.消除了科举中的徇私舞弊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恩主。曹魏帝国推行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选拔权。选官制度的变化(   
A.提升了官员素质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D.稳定了社会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东汉时,广汉太守与司徒长史段辽叔在同一年被举荐为孝廉,互称为“同岁”。后广汉太守将段辽叔毫无节操的长子举荐为孝廉,没有受到丝毫阻力。据此可推知,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发生动摇B.中央集权受到极大威胁
C.察举制失去了最初功效D.宗法制得以发展与延续
2023-01-04更新 | 32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东汉时趋于严密的察举制也发生一些变化。光武帝主张德行为首“以德取人”,顺帝时出现“以文取人”;东汉末,察举制遇到了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东汉( )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B.选择权下移成为世族维护特权的工具
C.察举标准太过单一D.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是历史的必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2022-07-14更新 | 6756次组卷 | 59卷引用: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仁宗时,国子监学生郑獬颇有才气,但在国子监解送优秀生员参加会试时只名列第五。他为此大发牢骚,把自己比作麒麟,把主司比作驽马。后来,郑獬参加殿试,这位主司又担任考官,把一份卷子误认为郑獬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郑獬却以第一名及第。由此可以得出
A.科举改革断绝了考官徇私舞弊之路B.郑獬的及第得益于王安石变法
C.北宋在殿试时实行了糊名考试制度D.取解试时达官贵人可以“公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在社会上形成了“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边读”的风气,读书人都普遍热衷于考取功名去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一社会现象
A.打击门阀世家大族的势力B.保证了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C.导致形成冗官冗费的局面D.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