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二十七日,宋太祖下诏:“礼部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政府还在科举考试中推行“锁院制”,即主持考试的考官确定下来后,马上进入贡院,不得外出,不得与外人交流,食宿都得在贡院之内。上述措施
A.巩固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B.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C.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D.能够选拔出经世致用之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2019-04-03更新 | 215次组卷 | 35卷引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清代学者赵翼曾评价说前代举孝廉即为入仕之途,唐、宋惟重进士一科。唐宋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其时士之试于礼部者,在内由京兆府考试录送……盖唐、宋举人谓之举进士。”这说明唐宋时期
A.考试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B.亟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C.政府重视考核士子的才能
D.缺乏对官员品行的考察
2019-03-21更新 | 81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伊犁州奎屯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4%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2018-07-24更新 | 232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9年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代察举制实行初期,被察举者都有一年的试用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则就要被撤换掉,而且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由此可知,当时察举制
A.形成了严格的选拔程序
B.旨在培养正式合格官员
C.注重保证察举“质量”
D.将察举权收归到了中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比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
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学者萧功秦评论说:这一制度“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
A.世官制
B.君主制度
C.选官制度
D.科举取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段文字描述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代宰相的出身有 进士、明经等科举出身, 还有 依据门第高低的“门荫”出身等,阅读右图“宰相中 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            )

①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②科举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③儒学复兴运动得到了统治者支持       ④相权出现了不断膨胀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