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土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善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及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摧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2020-02-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4 . 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2018-02-04更新 | 409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9年湖南怀化中方县一中高三8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治国人才的选拔事关国运的兴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变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

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摘编自丁韪良《西学考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指出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的主要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建设的认识。
6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嘉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1.陆炬帝大业元年(605)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武刚天长安二年(702)   始置武举
3.束太宗淳化三年(992)   殿试弥(糊名)
4.宋真宗案德二年《1005 )   殿试誊录
5.明宣东宣德二年(1427)   南北分卷
6.明宪家咸化二十三年(1487)   八殿文定型
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科举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从郎官中选用。到汉武帝时,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他认为由刺史荐举多弊端,于是令士人自行报名,策试进士。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日生徒,由州县者日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我们所谓的科举制,专指乡贡。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开始由礼部主持乡贡考试。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与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同之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有“八股”之称。各省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可直接赴吏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重新排定名次,分三甲发榜,统称进士。进士大部分直接授官,二甲三甲中的一部分人经考选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后,严复、梁启超等学者对此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严复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1910年,曾经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游历欧美,亲眼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摘编自陈兴德《理性评价科举推进考试制度建设一兼论科举、八股的联系与区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影响明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界对废除科举制度持不同观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021-04-14更新 | 1886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