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是科举制,这一制度创立于隋唐,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曾有人对唐朝进士出身情况做出了如下统计,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依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兼顾寒素、小姓,扩大选拔范围
C.沿袭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D.杜绝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
2 . 据学者统计,从唐到清,大约开科709次,历史文献中有名有姓的状元有600人(另有599人、592人之说),其中有籍贯可考的,为448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


——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

注:历代状元数量:唐朝141人、五代16人、宋朝118人、辽朝54人、金朝30人、元朝32人、明朝89人、清朝114人、大西国(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政权)1人、太平天国3人。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 . 有学者统计了《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唐代1840名官员的入仕出身情况如下表。据此可知,
唐前期唐后期
科举27.8%43%
门荫、军功15.2%27%
A.促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B.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彻底消除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D.令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户部尚书入仕途径及相应人数统计,如下表所示,这反映出唐代
户部尚书功臣荫官举荐科举皇亲从军不可考
前期4485116113
中期272431224
后期6154484

A.官员监察管理松散疏忽B.三省六部制度走向成熟
C.察举制度仍有重要地位D.官员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5 . 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
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
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资料统计,唐代文职官员中科举出身者约占38%,《旧唐书》传主1590人,有科目者531人,占33.39%;传主四品官以上有1246人,有科目者占36.68%,都不过40%,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据此可知,唐代
A.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
B.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
C.科举制阻碍阶层流动
D.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1106年州试录取率为3%,1190年下降为1.3%,到13世纪仅为1%。这一现象说明
A.精英教育不断强化
B.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
C.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D.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
C.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2019-05-04更新 | 307次组卷 | 27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苏秦,战国时期人)不礼于其嫂……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摘自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材料二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的八股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来自平民家庭者高达60%,这样一种长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摘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材料三民国以来之教育,多取法于欧、美,而中小学校之读经,首先废止,高等大学之经学科目,亦以次改革。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于是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以排斥旧道德、改革旧文学、创造新民族、建设新国家为目的。

——摘自柳诒征《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
(2)依据三则材料,概述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士人价值取向的社会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