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22-23高二下·河南周口·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学者研究,西汉孝廉及岁举、特举,除少数人因民间舆论支持而入仕外,大多数是通经入仕。东汉时期,民间舆论对人物仕进的支持作用十分显著,并体现出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       
A.乡论与国家意志相结合B.儒家思想日益世俗化
C.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加强D.延续了原始民主传统
21-22高一下·浙江·阶段练习
名校
2 .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下列有关选官标准排序与之相符合的选项是
A.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2022·广东·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两晋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占1.2%。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察举选官占据主流B.选官权由中央主导
C.门阀政治逐渐衰落D.九品中正制被废除
2022-03-09更新 | 609次组卷 | 8卷引用:二轮拔高卷3-【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20-21高二下·河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统治集团阶级基础
C.有助于选拔多样治国人才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2022-06-12更新 | 948次组卷 | 30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一下·湖北武汉·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在中国历史上某种选官制度的影响下,士人间曾出现过一些奇怪的作风:一为久丧,有人守丧达二十余年;二为让爵,兄弟谦让;三为推财,家人互让。这种选官制度应为(     
A.世卿世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B.民主性C.家族性D.强制性
2021-08-06更新 | 666次组卷 | 29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5月冲刺专题训练历史选择题易错试题(一)
2022·广东佛山·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宋代科举相较于唐代的“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变为“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这反映了宋代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选官完全公平公正
C.录取人数大大增加D.科举制度日趋僵化
2022-01-12更新 | 387次组卷 | 5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7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德高望重官员担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C.削弱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
2022-01-20更新 | 220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化州市官桥中学2020年高三高考全国卷限时训练(三)历史试题
9 . 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20-08-18更新 | 367次组卷 | 29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有三人是科举出身;高宗一朝41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大多出身进士。这反映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便捷途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