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表内容是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由此可知清代江南地区(     
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
人数直系三代出高级科名或相应官职直系三代仅出低级科名直系三代未出科名但生活于城市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来自城市/市镇/农村
402279(74%)89(22%)8(2%)11城市324(83.5%)
市镇50(12.9%)
农村14(3.6%)
(14人不详)

——资料来源:整理自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3—91册。

A.科举制促进乡村社会流动的作用减弱B.科举考试中沿用了明朝的南北卷制度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江南乡村社会转型D.清代乡村教育已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2 . 古云“善事父母为孝”,汉代经董仲舒的合理改造,孝悌观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成为以后中国社会的一种伦理信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出土于甘肃威武的木简有文载:制诏御史曰“高皇帝以来至本二年(公元前72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始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市卖复毋所与。”“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注:汉低级官职),入宫廷不趋……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甘肃省博物馆藏文物王杖简

材料二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范晔(南朝)《后汉书·礼仪志》

材料三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及刺史两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举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下,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续汉书·百官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史料价值上的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代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2-08更新 | 70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明代参加武科考试属于卫所子弟的特权。清朝将武科举向府州县民众开放,“各行省山泽猛士,又罗之以科举,所以储采干城之选,至周且当”,文举不中也可以改选武举。由此可见,清代的武科考试(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提升了将士的文化水平
C.服务于军事改革迫切需要D.铲除了权贵政治的基础
2023-01-15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届高三1月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2022-07-14更新 | 6192次组卷 | 50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

材料二   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内涵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的内涵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并指出这几次变化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元代科举考试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第一场为经问五条,义理精明;第二场为时务策一道。汉人、南人考三场,考试的内容第一场为明经、经疑;第二场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为经史时务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这些规定表明元代科举制
A.兼顾了社会不同阶层B.改变了民族歧视政策
C.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D.重视经世人才的选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征辟制起源于汉代,皇帝选聘重要官员叫征,其他高官选聘幕僚为辟,是面向社会有名望的文人名流和有德有才、有名望的较低级别官吏进行选拔的方式。这种由皇帝下诏面向社会范围的公开征召人才,需要辅以大臣察举推荐,既不定期举行,也无一定之规。据此可知,征辟制(   
A.营造了国家重视人才的氛围B.使各种人才均受到国家重用
C.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D.突破了官吏选拔标准的限制
2022-05-07更新 | 500次组卷 | 5卷引用:【衡水金卷新高考广东压轴卷】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显贵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甚至三番五次投呈作品,称为“温卷”,官员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A.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B.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D.致力于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代,是帮助官员办理事务的文人学士。因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特殊身份,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爷”。由此可以看出
A.师爷逐渐取代了主官的职责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严重弊端
C.师爷的出现带来明清冗官现象严重D.师爷参与政务处理削弱了中央集权
2022-04-22更新 | 599次组卷 | 10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广东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