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时间科举出身人数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
公元1100356000.036%
公元1200645000.101%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

——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杂类中的“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宋真宗曾对知贡举杨砺说:“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精求实艺,以副朕心。”由此使一些勤奋读书的寒门子弟进入仕途。上述现象(     
A.表明选拔人才标准较公正B.将会增加北宋的财政负担
C.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D.要求及时改革考试的内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2021-12-27更新 | 8565次组卷 | 67卷引用:广东省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明代中后期,书坊(买书兼刻书的店铺)开始纷纷刊刻举业用书。“书坊非举业(八股文)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印刷技术的成熟B.商品经济的发展C.官吏选拔的途径D.思想观念的变化
2021-05-10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专用-卷0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进士录取额十倍于唐代。南宋时期,弥封、誊录等法因文官过多而日益受到破坏。同时,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使得单有文采却不懂治国理民的人可能选在高第。这说明了宋代
A.选官彻底打破门第限制B.考试制度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官员
C.科举考试难以取得突破D.统治者”重文”导致选官弊端丛生
2021-04-19更新 | 83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专用-卷0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王安石也说,“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理学思想成熟B.商品经济繁荣
C.社会阶层流动D.女性地位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时期,举行乡试时,主考官由京城派出,科考试由礼部掌管而不是由负责监督官员以后表现的吏部掌管,这
A.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正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D.加剧了礼都吏部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并限制世家大族“与孤寒竞争”,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和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推动了词曲文学发展B.引领了科学研究风气
C.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D.提升了用人取士的信度
2020-11-01更新 | 323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九品中正制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据此可知,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A.成为了选官的最主要制度B.选官的标准发生根本性变化
C.因为士族势力没落而调整D.为科举制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
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B.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
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