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通鉴》记载:“(南朝)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所论之事,置典签以主之,宋(南朝)世诸子多幼,时主皆以亲近左右为典签,虽长王临藩,素族出镇,典签皆出纳教布,协其枢要,刺史不得专其职位。出任典签者又多为寒门素族。”据材料可知典签官的出现
A.定程度上冲击了门阀政治B.使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C.使行政官僚之间矛盾更尖锐D.左右了南朝地方政局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的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
A.坚持文治方针又注重社会实际
B.兼顾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利益
C.坚持多元选任不看重家世出身
D.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
3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以下说法符合题意的有
①“考试”与“选举”分别为选官和监察
②“打通一条路”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③“考试”制度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
④两项制度都具封闭性特征,民意无从体现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4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并分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
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
2020-04-26更新 | 619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只要家庭里有一人做到两千石的官,他当一郡太守,便有权察举。他若连做了几郡的太守,他便是足迹满天下,各地方经过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这种情况应该发生在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9 . 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2019-12-09更新 | 487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立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