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汉哀帝时,其祖母傅太后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等都因反对而被免职。谏大夫鲍宣立即上书谏诤,鲍宣此举使孔光等得以官复原职。这说明当时
A.谏大夫对皇权形成实质上的制约
B.言谏者容易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C.皇权具有明显的独断性和至上性
D.言谏制度对皇帝决策有驳正作用
2 . 廉政建设需要制约权力,进行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刺史)秩卑权重,以卑临尊……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相互制约平衡)之意也。

——《中外监察制度简史》

材料二   所谓“五权”,是指除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看到了三权分立学说的不足:由议会掌管监察权,不利于权力的相互制约,容易造成“议会专制”;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导致“任用私人”和“盲从滥举”。……根据孙中山设计的五权宪法,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组成,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他提出的五权分立、权能分治、以权治能等思想……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伟大创新。

——王华的《制度设计中的创新与缺陷》

材料三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83条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国家机关的干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31条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3条宪法第五条增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主要职能和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评价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3)根据材料三,你对新中国廉政建设有何认识?
2019-07-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西充县义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出:“明朝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后恶化了。”下列各项史实中能佐证明朝政治“恶化”的是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B.内阁成为中央正式机构
C.宦官开始参政
D.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2019-06-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但品级较低。西汉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到了东汉初,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A.监察机构更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更多制约
C.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加强
D.中央放松对地方的监察
2019-06-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 必修1第一单元 易错集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明代监察御使的品级仅为七品、从七品,甚至更低,且选拔极其严格,1439年明政府颁布了名为《宪纲条例》的专门监察法规。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B.内阁地位日渐衰落
C.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D.政治风气较为清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汉仪》中记载: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所察六条。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由此可知刺史的作用是
A.掌握军政大权,是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的行政权,处理政事
C.官位地位很高,有实际权力
D.协助皇帝监察地方,加强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秦朝央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廷尉
2019-06-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明朝言官(又称“谏官”“谏臣”)的设置是为了弹劾而存在的。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位卑而权大,特别是皇帝允许其拥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并且不以言获罪。明朝设置言官
A.利于皇帝加强对官员的控制
B.是厂卫制度的重要组成
C.遏制了专制制度衍生的腐败
D.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2019-05-1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A.西汉:刺史制度
B.唐代:御史台
C.宋代:提点刑御史
D.元代:中书省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同时,地方刺史。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立御史台,还制定了一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明史·职官制》

材料二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强化监察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019-05-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