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古代谏议制度自产生伊始,就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据《隋书》统计,文、炀两朝有谏议记载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纳谏率为84%。唐朝时期,谏议制度逐步规范化,谏议形式走向多样。“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都与统治者积极纳谏有密切联系。这一现象说明(     
A.君主权力的行使得以规范化B.谏议可弥补君主专制的缺陷
C.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D.谏议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2023-10-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襄黄恩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共61次的谏议记载。

皇帝谏议记录纳谏结果(次数或件数)备注
纳谏拒谏结果不明纳谏率
隋文帝43365284%事关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内容均与采纳
隋炀帝18710139%事关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基本拒谏

   ——摘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244~245

材料二   唐代读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曾,欲闻讽议,充制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摘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摘自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封建王朝兴衰的启示。
2022-12-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021-06-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此即上计制度。该制度
A.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调动了地方生产积极性D.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
2020-11-24更新 | 232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 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 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 209 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 29 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 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1)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020-06-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的《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020-01-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谏议记载的共61次,其中涉及文帝朝有43件,炀帝朝有18件。就纳谏的结果来看,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结果不明的有2件,纳谏率为84%;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结果不明的1件,纳谏率39%。在纳谏内容上,如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方面,文帝几乎能做到全部采纳;反观隋炀帝,他所采纳的谏议中,约有一半关系国家大事,而另一些则为阿谀奉承之作;他所拒谏的,恰恰是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一些对国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件。

——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材料二   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他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言谏诤议与王朝兴亡的内在联系。
2019-07-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依据史实,学者对近三百年的唐朝171起进谏事件做了统计,纳谏者114次,进谏成功率为68%,从进谏数量与纳谏的成功率来看,太宗朝均首屈一指:进谏37起,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达数十万言,均能切中皇帝之失。进谏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诸多方面,有些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例如,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宣布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等十余人为各州刺史,让他们的子孙世袭,绝大多数朝臣包括谏官,都坚决反对,李世民终于改弦易辙。

——王春瑜《唐代监察制度特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议会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议会的质询事项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质询制度,并为其他议会内阁制国家所采用,它除了质询者和被质询者之间的问答之外,往往构成议会的议题,产生议会辩论,并可能导致议会对政府提出信任与否的表决,从而导致政府的危机。正如英国法学家詹宁斯所说:“一个议员无论是想要纠正一件错事,还是想要攻击哪个大臣,提出质询的权力总是重要的。它迫使各部在它们的行动中谨慎小心;它能防止一些小小不公平之事,这些事情是如此普遍地和官僚主义连在一起的;它迫使行政人员去注意个人的不平之鸣。”

——《西方发达国家议会监督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进谏事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019-03-28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诊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设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岳麓版必修Ⅰ

材料二“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材料四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结合材料三及所学,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

(3)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2017-11-1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