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宋代台谏选任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系统程序:侍从荐举―宰执进拟―君主亲擢―中书除授―给舍封驳,以君主为决策中心,环环相扣,互相制维。这体现出宋代
A.中央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B.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C.提高了监察机构独立运作能力D.监察队伍建设具有制度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2017-10-31更新 | 503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4 . 如图为中国古代官员的公务印章,这枚公务印章最可能出现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
5 . 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017-10-02更新 | 401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材料中提到的官员最有可能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郡守D.刺史
2022-02-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双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
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
9 .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对汉代刺史的记载(部分)。据此可认定为史实的是(     
内容出处
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 《汉旧仪》
(西汉)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诏条察诸州,秋、冬人奏,居无常所。后汉(东汉)则皆有定所。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刺史为置牧,叫牧之任自此生矣《唐六典》
A.西汉时期刺史权力较大B.东汉时刺史职权发生变化
C.刺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D.刺史不是法定的监察官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