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同时,地方设刺史。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立御史台,还制定了一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明史·职官制》

材料二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强化监察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019-07-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7月9日 《每日一题》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惠帝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后说,御史“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务教化为职”。嘉靖皇帝曾对左都御史说“御史的职责在于勉励贤善,抑制邪恶”。这说明明朝统治者要求御史尽到( )
A.奸邪屏迹,善人汇进B.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C.学高为师,身正为范D.廉洁自律,匡扶正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列古代官职中,具备这种职能的是
A.太尉B.太守C.刺史D.司空

4 .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

(3)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

2017-12-24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一年级历史 大题易丢分

5 . 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推行监察制度的原因及特点。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规定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及新时期为进一步健全民主政治的主要措施。

2017-12-21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一年级历史 大题易丢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帝王在反腐倡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比如,宋代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互相牵制。……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反腐败手腕最狠的一个皇帝。他曾颁布了有史以来可谓最严厉的肃贪法令,规定但凡有官员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还创造了以往统治者都不敢想象的政策,即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而且路上检查站必须放行。如果有人胆敢阻挡,不但要处死,还要株连九族……尽管朱元璋下猛药、出重拳,但腐败并没有被完全杜绝。效果并不好!

材料二康熙曾说,于成龙天下清官第一。为什么要这么说?就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类似的还有诸葛亮、包公、海瑞等,都是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大清官……反腐败首先是揪贪官,然后还要树立正面典范,让人们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唐太宗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雍正帝说:“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贪廉。”……历代法典中,贪污都是重罪,且不断细化。如在唐朝,枉法赃十五匹,就判处绞刑。清朝的《钦定台规》,是一部十分详备的监察法,这是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的。

——《中国青年报》历史上唐贞观时期和明初“打虎”最猛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反腐肃贪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尽管朱元璋下猛药、出重拳,但腐败并没有被完全杜绝。”的社会政治根源。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中国古代反腐制度最大特色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反腐制度对当今有哪些借鉴之处?

2017-12-20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一年级历史 大题易丢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