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 道试题
1 . 汉代海昏侯墓中出土器物铭文中,昌邑(王国封地)年号出现过六次,分别为昌邑二年、七年、九年、十一年(公元前87年);而汉宣帝使用过的元康年号也出现过六次,分别为元康三年和四年(公元前62年)。这反映出
A.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纪年法推动了国家统一
C.王国问题仍成为心腹大患D.郡国体制即将要被废止
2021-01-0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西汉初期,文景二帝一再命令丞相分出精力兼理监察,具体做法是丞相的属吏丞相史直接出刺(监察)地方,诏令中要求丞相特别关注郡县吏治。此举旨在
A.抛弃黄老之学B.强化中央集权
C.削弱王国势力D.完善中央官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分封的诸侯王情况。材料中的措施
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同姓王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形成了对皇权的潜在威胁D.消除了边疆威胁
2020-12-05更新 | 79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5 . 下图为公元前195年诸侯国示意图(同姓九国+长沙国)

针对图示状况,汉文帝时采纳了太中大夫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分齐国为六国,淮南则一分为三。据图文信息可以推知当时
A.地方势力左右着中枢决策B.王国势力赶超中央政府
C.朝廷寻求权力机制的调整D.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6 . 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完善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
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D.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
7 .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之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旦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这一措施
A.有利于专制生义皇权的强化B.试图通过推恩削弱王国势力
C.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D.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
8 . 汉代郡国并行,郡设守(太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尉、国中尉协助郡守、国相分管军事。郡承、国内史,辅佐郡守、国相管理行政及刑狱事务。汉武帝时,还增设十三部州刺史监察郡国官吏。这反映了汉代
A.具有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系统B.中央集权受到地方势力威胁
C.黄老思想导致国家管理的混乱D.地方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9 . 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时期政治家主张
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从
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
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

——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