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宋史》记载“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这反映出宋代政权机构设置的特点是(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间矛盾B.君主专制权力呈现强化趋势
C.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D.通过地方分权来加强中央集权
2 . 《唐律》规定:“处理农民逃亡问题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而在武则天末年出现了括逃使。括逃使以中央派员身份,专门处理户口脱籍问题。所谓“开元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为使则重,为官则轻”。唐代官职体系的调整意在(     
A.打击地方割据势力B.处理地方事务
C.完善官僚制度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3 . 国家统一和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开地斥境……(地 方分为)凡十三部,置刺史。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上》

材料二   (宋太祖)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技)艺有 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厚其粮赐,居常躬自按阅训练,皆一 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支, 致治于未乱故也。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其最亲近扈从(皇帝出巡时护驾侍从)者,号诸班直……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虽 曰增损旧制,而规模宏远矣。

太祖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 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元]脱脱等《宋史·兵志》     

材料四

创办企业心愿口号善举
1873 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
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机器缫 丝厂。

“ 还哺祖 国”
开米铺和药铺,赈济贫民、赠
医送药;办义学教育农家子 弟;捐巨资兴修水利工程、道 路等
1898 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
大生纱厂,厂名取自《周易》“天 地之大德曰生”,是中国近代著 名的民族资本企业。
“ 实业救
国”“制造 之业,莫重 于钢铁”

创办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 学校,兴建博物苑、剧院、公园 等公共设施等。

材料五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摘录(1941 年 5 月 1 日中共边区中央局提 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

(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 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二)坚持与边区境外友党友军及全体人民的团结,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行为。

(十七)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 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十八)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求学,参加抗日工作,或兴办实业。

——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和汉朝国家管理制度建设的表现及其影响。
(2)指出材料二材料三的史料类型。依据两则史料归纳北宋初年统治政策调整的举措。
(3)请任选表中一位实业家,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其家国情怀。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纲领”制定的目的和背景。
4 . 宋代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阶段。为加强对州的控制,北宋政府
①设置转运司       ②增设通判       ③设立御史大夫       ④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
A.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
C.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6 . 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设计旨在
A.推行重文轻武B.加强中央集权C.强化君主专制D.实现垂直管理
2021-10-22更新 | 278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唐朝许多文人把从军入幕作为建功立业的途径,所以有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说法。宋代则不同,“作相须读书人”。《宋史》记载宋太宗对于文笔并不好的赵昌国也破格录取,“特赐及第以劝来者”。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扩大文人建功途径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科举选官制度D.众设其官分散权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取消了节度使,让各州直接归属中央,但中央还是无法统管全国的州,所以又在州上设“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在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根据事务的需要分工设职,主要的官职有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为进一步控制地方,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同时在各府州置通判,规定一切政令须经通判副暑,通判并可随时向朝廷奏报府州情况。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简称行省。行省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地方政府最高一级建制,作为中央政府与州、县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对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起着重大作用。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行政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10 . 唐朝对地方实行巡按制度亦印“道察”制度,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每道设“巡察使”,以五品以下官员担任,须为“识治道通明无屈挠者”,两年—替换,主要职责是“察官人普恶”等。“道察”制度的实施
A.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实用人才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D.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