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在宋代,设在州一级,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的机构是(     
A.枢密院B.四监司C.通判D.巡检司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反映了唐朝玄宗至宪宗时期中央、地方官员数量的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官员类别
历史时期
中央官员地方官员
唐玄宗时期2620人16185人
唐宪宗时期5718人260023人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政府吏治逐渐腐败
2022-06-04更新 | 906次组卷 | 1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3 .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这种政治制度革新中通判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B.革除郡县制的弊端
C.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D.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4 .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武帝设立了通判监督地方官B.唐朝三省仅尚书省长官是宰相
C.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D.元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朝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是一项传统国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欧阳修认为“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而有人认为“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据此可知
A.征兵作为国策已成为上下的共识B.募兵为稳定统治却加重财政负担
C.募兵是为了改变强干弱枝的局面D.军费开支过大成为冗费出现根源
7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2-01-22更新 | 211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双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一次群臣朝会,宰相张齐贤醉酒后上朝,冠冕不正,几乎捧倒殿上。御史中丞弹劾其失仪。张齐贤自辩系饮酒御寒至醉,并顿首谢罪。宋真宗说:“卿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自有典宪,朕不敢私”,遂免其相。这一事件说明宋朝
A.君主对监察体制的维护B.御史监察范围不断拓宽
C.崇文抑武方针得到落实D.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
9 . 宋太宗曾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A.宋太宗取得帝位的方式不正当B.安史之乱给宋太宗的经验教训
C.唐中期至五代政局带来的启示D.辽与西夏严重威胁北宋的统治
10 . 唐代中央重视向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这些举措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