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2 道试题
1 .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有关这一时期的政治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充分吸取了唐后期以来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B.分化事权、相互监督,加强了君主权力
C.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D.行政效率高,形成革故鼎新的政治风气
2 .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唐朝灭亡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3 . 南宋宰相杜范在评价宋代政治制度时说:“凡废置子夺,(君主)一切与宰相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由此可知,宋代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君权与相权实现均衡
C.君权受到一定制约D.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朝前期,州县可以自行增加僚佐官员,其人数常超出国家规定。唐朝中后期,中央频繁干预州县僚佐官员的设置,要求省减官员人数。这一举措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B.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巩固了安定有序的统一局面D.促使了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
2022-03-17更新 | 39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图为北京地区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称谓演变示意图,反映了行政建制的发展。1和2可填写的分别是
A.殿阁大学士燕王B.涿郡太守北平布政使
C.广阳王范阳节度使D.北平知府南京道留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是宋代实行的地方官员回避制度。这些规定
制度名称内容
亲族回避制度本族组麻以上亲,及有服外亲、无服外亲,并令回避,其余勿拘。
职务回避制度所注拟外官,其五服之内于法许相容隐者,皆不得相为代,有敢妄冒居之者,以私罪论。
籍贯回避制度诸注官不注寄居及本贯州;不系寄居及本贯州,而有田产物力处,亦不注。即本贯开封府者,唯不注本县。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增强了官员的责任心D.弱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2022-03-15更新 | 629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新政区的设置多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王朝初建,出于开疆拓土的需要,有大量政区同时建立,如秦征服南越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又在北方置九原等郡。也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为现固国家统一而对四夷用兵,设置大量新的行政区,如汉武帝元鼎六年起,“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今广州)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隋末天下大乱,晋阳李唐为了壮大势力,表示凡归附者都给予州刺史的名号,因而大量“权置州郡”,州数膨胀到五六百之多。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将全国划分为10道,分辖各州,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模式。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行中书省代行政府管理职能,边疆地区的云南等地也建立起了行省,省制逐步成为后世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层级。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员过大和军事问题又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得地方行政层级变多。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州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央加强集权的创新。自古以来,财政就在行政体制中占据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以后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徒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地方行政层级中来。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基本规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的州县只有一个“专职”监察官,即观察使,由御史台派出,考察地方行政;宋代州县则设有四位“专职”监司,分别为管理民工兵事的安抚使,掌管财赋并转运中央的转运使,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史和掌管救恤的提举常平使。宋代地方监司的调整意在
A.贯彻重文抑武原则B.强化中央集权
C.扩大地方政府职能D.实现分权制衡
2022-03-08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以下称治者三,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于而乱;宋自建隆息五季之凶危,登民于衽席。迨熙宁而后,法以斁,民以不康。”(王夫之《宋论·太祖十五》)且不论王夫之对神宗时期的微词,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清代学者戴震说:“宋以来,孔孟之书尽美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

——摘编自陈振著(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二   晚明的学士很欢喜干政,不过太无常识,所言论的与实际政治相隔太远。流寇遍地,有人主剿,有人主抚,一讲到方法上便目之为支离了。所以是一无实际。明末的士风这样,所以为清初学者的晚明遗老都有一种觉语。顾亭林便是其中之一个,他说:“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我弗敢知也。”

——摘编自王桐龄著《中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亭林的观点,并简析其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10 . 北宋中期以前,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国并未形成清晰的国界线。只是把两国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为两属地带而放任不管。北宋中期,政府与周边政权商定划界,明确了双方的疆界线,并建立了相应的疆界纠纷处理机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边疆政策保障和平B.周边政权日益强大
C.理学影响边疆政策D.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2022-06-3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