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秦汉时代,权倾朝野的外戚、权臣,如赵高、霍光、梁冀和董卓之流,尽管可以擅命废立皇帝,但也只能在秦始皇与刘邦的子孙中寻求皇位继承人,他们自己一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径直蹑足九五,抢占皇座。这说明(     
A.专制体制受到威胁B.宗法观念已消亡
C.皇权具有排他性D.相权威胁到皇权
2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称“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有利于防范权力被肆意地滥用B.形成了民主政治与法治的雏形
C.凸显了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D.是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制
3 .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地方制度的沿革B.宰相制度的完善
C.官僚制度的进步D.中枢机构的演变
2022-03-05更新 | 352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大致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中央官制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D.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中国古代,皇后的废立一度是“国家大事”,并产生了外戚干政现象。直到唐高宗时,皇帝听从李勣的意见,把皇后废立作为皇帝“家事”处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贬黜其舅父长孙无忌,才基本告一段落。这种变化反映了
A.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世家大族特权地位被打破D.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6 . 唐朝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 “执政事笔”。他不仅主持议政会议,承宣接旨,还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权力很大。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流执政事笔。这些规定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削弱了中书省长官权力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7 . 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
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
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
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2021-06-01更新 | 1928次组卷 | 24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亦庄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Ⅱ试题
8 . 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以下对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史公司马迁曾任中书令 ②六部隶属于中书省
③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 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②说明贵族政治已经彻底消亡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   ④体现中枢权力机制成熟完善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