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参知政事,“其名非一,皆宰相也”,这样往往是“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该学者意在说明,唐代宰相的演变(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行政的高效B.有效促进了唐中央行政的合理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D.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产物
2 . 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由此可知,宰相“会食”(     
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
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2022-09-08更新 | 1216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三省间的纠纷,贞观初年即已出现。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皇帝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这就是政事堂。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该做法(       
A.逐渐缩小了尚书省职权B.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便于皇帝全面控制朝政D.为变革选官制度奠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资治通签》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2022-06-30更新 | 165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2017年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易中天评价中国隋唐时期某一制度“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实践”。这一制度
A.分权制衡保障了民主B.分散相权又制约皇权
C.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D.设立中朝阻碍君主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举能,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2021-12-29更新 | 1118次组卷 | 37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代,立君、立储、宗庙、郊祀、爵赏、法制、边事等国事,由皇帝或丞相、大将军主持,公卿、列侯、二千石以及大夫、博士等参加商议,议定之后,由丞相或大将军领衔上奏,经皇帝裁决施行。这一措施的推行
A.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B.是政治民主化表现
C.利于减少国事决策失误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8 . 封驳是指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有人对《唐会要》的记载进行抽样统计,54卷至56卷中关于皇帝诏令遭谏议官封驳的就有16次,其中11次封驳有效。这些记载反映出唐代
A.中枢机制杜绝决策失误B.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D.集体议政决定国家政策
2021-11-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建立起了科学的行政体系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据此可知当时
A.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B.君主专制干涉政府的运行
C.中枢机构以权谋私现象突出D.三省六部制存在严重弊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