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汉末年已有刺史干预地方行政事务;东汉时,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均曾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刺史由此逐渐获得选举、劾奏等人事权力,甚至染指兵权。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A.地方豪强受到压制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刺史制度明显异化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
3 . 唐太宗时期,尚书省长官拥有参与朝廷最高级别的政治会议的权力,可以发布最高行政指令、监督各地方官府执行中央命令的情况。由中书省制定,经过门下省审批通过的各项文书,最终也由尚书省负责实施。由此可见,当时的尚书省(     
A.监督百官执政情况B.属于国家中枢行政机构
C.与中书省分庭抗礼D.已严重威胁到君主权力
4 . 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
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隋初,虽确定以三省长官为正式宰相,但已有以他官参与其事。如“柳述为兵部尚书,参掌机事;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疑专掌朝政。”炀帝时裴矩、裴蕴也都“知政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中枢机构办事效率B.适应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C.意在不断分散宰相的权力D.显示国家用人的随意性
6 . 据史书记载:“自武帝以后,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其中,中朝拥有决策权。由此可知,汉武帝时(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丞相职权名存实亡
C.推行外儒内法统治思想D.皇权失去外在制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度
C.汉朝的中朝制度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调整规范了各级官员的编制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使宰相成为国家实际决策者
9 . 汉元帝时,根据刺史所监察的郡国大小,设置专门的辅佐人员,俸禄百石,开始有了固定的幕僚;汉成帝时,刺史可以选择所在州郡的统帅,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免官员。这表明当时(     
A.朝廷中枢权力出现转移B.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C.郡县和刺史间相互制衡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
10 . 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李义府等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抑制政治腐败B.提高决策效率
C.杜绝任人唯亲D.保守国家机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