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0 道试题
1 . 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供宰相参议国事,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同时,又创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B.宰相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D.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2 . 汉武帝之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武帝时,中朝官地位最尊者为大将军,据《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汉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政,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宰相之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实行分封,恩泽贵族B.盐铁官营,增加税收
C.削弱相权,加强集权D.完善法制,依法治国
2023-03-13更新 | 33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汉武帝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商陵侯赵周,分别为武帝朝的第三位、第五位、第八位和第九位丞相,但是都谨小慎微,无任何建树。这反映当时(     
A.中央与地方矛盾凸显B.选官制度的弊端
C.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D.君主专制的强化
4 . 尚书一职源于先秦,主管君主文书。汉武帝时,开始增强尚书权力,扩大尚书机构,尚书的地位逐渐提高。汉武帝的做法(     
A.引发宦官专权B.导致内轻外重局面
C.意在削弱相权D.调整地方行政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到了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居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的发生的变化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
6 . 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A.导致了冗官问题B.强化了君主权力C.提高了行政效率D.完善了监督机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参知政事,“其名非一,皆宰相也”,这样往往是“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该学者意在说明,唐代宰相的演变(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行政的高效B.有效促进了唐中央行政的合理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D.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自隋朝为了加强对尚书令的牵制,启用皇帝最为信任之人,其任命就多了份特殊性。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位,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于是尚书仆射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省长官。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这一现象(     
A.维护了君主专制B.制衡内朝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维护国家统一
9 . 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2022-11-09更新 | 155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窃议武则天而引其不悦,后被诬治罪。敕文到达,刘祎之拒受,曰:“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终被赐死于家。由此可知(     
A.唐代中书门下是当时中央最高决策机构B.武则天时期相权占据上风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D.三省六部制已经名存实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