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汉末年已有刺史干预地方行政事务;东汉时,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均曾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刺史由此逐渐获得选举、劾奏等人事权力,甚至染指兵权。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A.地方豪强受到压制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刺史制度明显异化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
2 . 唐太宗时期,尚书省长官拥有参与朝廷最高级别的政治会议的权力,可以发布最高行政指令、监督各地方官府执行中央命令的情况。由中书省制定,经过门下省审批通过的各项文书,最终也由尚书省负责实施。由此可见,当时的尚书省(     
A.监督百官执政情况B.属于国家中枢行政机构
C.与中书省分庭抗礼D.已严重威胁到君主权力
3 . 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由此可知,宰相“会食”(     
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
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2022-09-08更新 | 1219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汉元帝时,根据刺史所监察的郡国大小,设置专门的辅佐人员,俸禄百石,开始有了固定的幕僚;汉成帝时,刺史可以选择所在州郡的统帅,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免官员。这表明当时(     
A.朝廷中枢权力出现转移B.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C.郡县和刺史间相互制衡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东汉至隋唐时期皇帝常与豪强大族联姻,在皇后废立上需要反复征求宰相大臣的意见。唐高宗在改立皇后时,大臣李勣对唐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于是唐高宗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废除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表明当时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强化
C.社会风气相对开放D.市民阶层兴起
2022-05-23更新 | 449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广东专用)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唐书》中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唐德宗贞元中,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据此可知,袁高行使“涂归”权
A.保证了朝廷政令严谨科学B.符合中枢权力的运行机制
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玄宗时期,诏敕应该由所有的宰相共同署名,值事宰相签署后,还要历抵其他宰相府第去签署。肃宗时,“许令直事者一人,假署同列之名以进,遂为故事”。德宗继位后,废除假署代名制,后又改宰相一日一值守,但宰相不能有连续的掌权时间。这些举措有利于
A.防范宰相专权擅政B.避免行政决策失误
C.提高中枢决策效率D.扩大中书省的权力
2022-03-23更新 | 40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期中)历史试题
9 . 秦代,御史大夫的地位是副丞相,位至三公。汉代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司徒、司马并为宰相之职。这反映出汉代
A.皇权受到削弱B.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对吏治的重视D.着手打击不法行为
2022-02-0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高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设尚书台(省),长官称尚书令,品位低微,仍属内廷官署。“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日常行政中心由公府向台省转移。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尚书台和三公分权制衡B.外朝已沦为内侍机构
C.宦官集团干政愈演愈烈D.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