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汉元帝时,根据刺史所监察的郡国大小,设置专门的辅佐人员,俸禄百石,开始有了固定的幕僚;汉成帝时,刺史可以选择所在州郡的统帅,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免官员。这表明当时(     
A.朝廷中枢权力出现转移B.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C.郡县和刺史间相互制衡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建立起了科学的行政体系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 . 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
A.汉朝丞相位高权重B.汉朝相权无足轻重
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2020-10-25更新 | 1314次组卷 | 4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1-期中检测卷(第1-10课)【学业水平合格卷】
4 . 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设置节度使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开始于隋唐时期B.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D.在隋唐以后产生影响深远
6 .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2019-01-30更新 | 2962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5-2016学年陕西汉中汉台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反映的制度应为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评论认不,“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
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C.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D.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2017-10-26更新 | 149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历史模拟试题
9 .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神话皇帝的权威
C.暴露皇帝的过失
D.挽回不良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