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孔子去卫国,卫灵公问他在鲁国得到俸禄多少,孔子回答:得到粟6万石。卫国便同样给了孔子粟6万石的俸禄。这说明春秋时期(     
A.世官制已受到了破坏B.军功制广泛流行
C.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D.察举制成为主流
2 . 曹魏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这表明初创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变革了选官方式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士族特权D.加强了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至中央后,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A.选才程序逐渐实现平等公正B.注重对官员实践能力的考察培养
C.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各级官员D.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虽然汉代诸帝要求公卿大夫或“两千石”举孝廉,但这一制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步骤却是地方官吏在自己的辖区内首先经过“乡举里选”发现、选取、考察人才,然后才推荐给上级。所谓“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据此可知察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
C.具有一定公平性D.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但实际上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力图把选举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起初,政府选择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比较认真负责,不负责者要受到弹。他们“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姑造也,乡区清议,不物爵位,褒疑所加,足为劝助,尤有乡论余风”。

——摘编自陈金凤、方潜龙《魏晋南朝九品中正制与皇权政治》

材料二   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调解民族矛盾,在沿袭九品中正制的同时,又建立起地方中正组织,与中央中正组织并行不悖。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依旧分为州、郡两级,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本来州郡中正须由士族,特别是士族中的高门充任,但北魏“重吏干,就像重军功一样”,寒门因军功、吏干被提升,大量充任州郡中正。

——摘编自段锐超《十六国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6 . 有人抨击西晋社会风气时说,“士家子弟不劳而获者多矣,几为酒囊饭袋之徒,一好清谈玄学,一好声色犬马,执其政而不理政,荼毒深远,祸害匪浅”。导致该风气形成的制度因素是
A.郡国并行制的异化B.三公九卿制的实施
C.八股取士制的创立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7 . 东汉初,中央要求各州郡对所推荐的孝廉先委以职务,考核合格后再向中央举荐。东汉顺帝时,则对各孝廉进行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将被黜落。据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A.突出强调门第观念B.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
C.呈现出衰落的趋势D.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并对孝廉进行分科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这一建议被采纳执行。察举制改革
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办事效率
B.改善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程序
C.杜绝了选人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D.打破了士族把持举荐权的局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