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2017-11-14更新 | 344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时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
苏州庆历中200450∶1
绍兴二十六年200013153∶1
福州绍兴二十六年34006256∶1
淳熙十年1500062242∶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2017-11-11更新 | 892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四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汉朝和唐朝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回答,科举制对宋朝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回答,科举制度到清朝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C.“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C.是十分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2017-09-09更新 | 427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A.卖官鬻爵
B.土地自由买卖
C.科举取士
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2016-11-27更新 | 333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A.继承了选官方式B.促进了经学发展
C.扩大了举荐范围D.淡化了门第出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