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历代有关科举制度史料。

朝代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实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0-21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制度化儒家的核心和枢纽,维系着儒家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的制度体系之间的平衡。科举制的废除使绅士群体产生的机制不复存在,这导致了实际和潜在的儒家群体力量的削弱,儒家思想越来越失去民众基础。以废除科举为前提的晚清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制度体系中儒家成分的否定,同样也是对儒家制度体系的否定。

——摘编自干春松《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换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取唐代的——项政治制度,结合其运行机制,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场历史辩论会正期待着您的积极参与。
辩题:科举制是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正方:有利于;反方:不利于)。
参考史料:“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经宋、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隋唐是肇始期,两宋臻于完善,科拳制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三岁一贡,发解、省、殿三级考试,锁院、糊名、誊录,分科取士以进士科为主,制度齐备,充分体现了科举的公平合理精神。此后辽金元三朝,科举一度陷入低谷。明洪武三年诏告天下,特设科举,“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明清两代科举承宋元定制,且逐渐僵化腐化。八股文定于明初,备于成化,如果说最初仍有积极意义,日久则禁锢人心、窒息社会、愚民误国了。
——摘编自周宁《废除科举百年祭》
根据参考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论“科举制是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要求:正方、反方任选其一;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50字以内。)
2016-06-01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考前高考模拟(七)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它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佩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儒林外史》“大醇小疵”。《儒林外史》全书故事情节描写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形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同时这部书还入木三分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如范进中举后士绅官员弹冠相庆、奉承巴结,这样的思想的内容,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书中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出色的讽刺手法,使这部书在艺术上也获得巨大的成功。


结合《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和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其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该小说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力求准确客观)
2019-04-2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