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皇帝制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历史上280多位皇帝中,尽管各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但有三条是共同的:一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在握,二是终身制,三是世袭制。在帝王制度下,宰相作为帝王决策和指挥官僚机构的工具,只能以小治大,以轻制重;帝王制度的基本组成成员是君、民、臣,从家族制度上看,则是父母、夫妇、兄弟。一个帝国统治的社会,是由许多家族组成,其管理系统是官僚机构,与分散的聚族而居的家族系统并存,共同维系着整个社会秩序。从理念上讲,儒家的三纲五常,把这两个组织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纽结在一起。

——摘编自徐连达等著《中国皇帝制度》

材料二1689年1月28日英国新议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因国君詹姆士二世抛弃了国王和人民之间的原始契约而力图破坏王国宪政,又因其听从耶稣会士和其他奸佞之徒的意见而违背了基本法,加之他又离开了英国,他目前已经逊位。”议会于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代继承。1707年的《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的资格。光荣革命后,虽然议会剥夺了国王的许多特权,但又保留了国王的部分立法权,当时通行的仍然是王在议会,三位一体的宪制理论,直到19世纪初国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有较大作用。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和相关知识说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国王与议会权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对中英元首权力的认识。

2018-11-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分析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
4 . 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普遍要求,但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价值和民主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8年12月,法国总统选举中,农民把几百万张选票投向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致使路易・波拿巴当上了总统。不久(路易波拿巴)又发动了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到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交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他们……“成为拥护共和主义的了,这一转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共和制度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有何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中国政治体系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
2019-01-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泰安四中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下图:当地时间2016年7月8日,英国费尔福德空军基地,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带着儿子乔治王子参加2016年英国皇家国际航空展。下列对英国王室在英国备受推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英国王室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发挥作用,仍有实质性权力
B.英国王室是英国政治的平衡器、稳定器
C.英国王室是英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D.英国渐进、温和的君主制改革避免了法国式的“走向共和”
2018-11-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始于隋,成于唐”,衰亡于明清。作为封建社会中人才录用的典范,科举制度使古代中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唐朝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诗赋、词章,策论即时务等。北宋王安石取消制举、明经等科,仅存进士一科,学校作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评价标准就一遵于“朱子学”,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试程序

材料二 1689年,葡萄牙来华传教士撰文介绍,中国人所获三种科名含义与西方的博士、项士和学士相当,并称其为培养“统治艺术和优良举止的方法”。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科举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已为知识界所熟知。19世纪中叶之前,英、美等国政坛均实行“政党分赃”,即一般由执政党根据录用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忠诚和经济支持来决定官员取舍。于接照单一政治标准的选官制存在明显不足,英国于1853年率先进行官制改革,效仿科举制,但考试试题均为量学、法律、国际关系等与各种文官职位密切相关的学科学问。英国所建立的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考选制”,开启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变革之先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确立现代文官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海峰《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科举制推行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19世纪中期以后被西方国家接受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西传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018-05-10更新 | 967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人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1836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䜣非重视,1865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衔署。《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生之四,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

材料二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三“光荣革命”的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后者,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摘编自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权利法案》的意义的?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1689年英国颁布《宽容法》的原因。

2018-04-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予以公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共7章56条。

第一章“总纲”,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归属、领土范围和行使统治权的国家机构,贯穿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基本原则。

第二章“人民”,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具体地规定了人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参议院”、第四章“总统”、第五章“国务员”和第六章“法院”,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规定分别由三种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和行使,以达到以权制权的目的,从而防止专制独裁并保障自由。

第七章“附则”,规定了《临时约法》的效力以及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凯之流随意篡改《约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权利法案》体现的宪政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部法律实施结果不同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宗教影响,19世纪以前英国提倡一夫一妻且反对离婚,法律单方面维护男性在婚姻中的统治权。19世纪初,英国许多文人和思想家开始积极鼓吹女权。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随着一系列法案的出台,英国妇女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潘迎华《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妇女家庭法律地位的演变》等

材料二维新运动期间,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民国初年的婚姻立法基本沿袭前清刑律相关内容。1930年颁布的民法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并规定配偶有相互继承遗产之权,承认女儿与儿子有相等的继承权。但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素恨,女子离婚的韩复榘主政山东时还对诉讼离婚案横加干涉。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原则,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以前的纳妾契约也没有废除。

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兴起,但社会舆论多认为女子参政属“光怪陆离”,袁世凯复辟后妇女参政呼声暂退。到了20年代初,多省建立女界联合会,再次争取女子参政权。还有人提出与革命的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对抗封建军阀;与革命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对抗帝国主义。20年代后,各省新宪法先后承认了妇女参政权。

—据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近代妇女法律地位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的共同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