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西欧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材料二   宪法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1)指出材料一、二各出自的政治文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l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谘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3 .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因为;又有多样性,因为各国所建立的是要适应本国政治、经济、社会需要的制度。
——林娟《美国的大选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共同点。
材料二 孙中山和华盛顿均是在中美两国由君主政体转变为共和政体的关键转折点上,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然而,华盛顿取得了成功,美国后来居上,其成熟的宪政体系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相反,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夺。……为什么美国能成功建立共和制度,而中国却一再出现专制复辟?难道华盛顿的政治神话,真如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言“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王龙《天朝向左 世界向右》
(2)材料二中“成熟的宪政体系”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其“成熟”的依据何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的政治神话在孙中山手里却变成“一无用处”的艺术品的原因。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
(4)综合上述近代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归纳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2019-01-3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四川成都市五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4 . 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1689—1755)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钱乘旦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列举清朝一个典型史实,简要论证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的过程以及雅典要求“政治自由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制改革的和平进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近代中国(1840—1919年)复制西方民主的事例,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特殊的民主”的主要形式。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018-05-10更新 | 967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欧美国家近代的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英美国家政体结构示意图

图一英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图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1)对形成图一、图二所示政体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图一、图二中,AB两处的职能分别是什么?依据图一、图二,指出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据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70年后法国“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什么此后法国政局长期稳定?

材料三

(3)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特点。

2018-05-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

——(摘自《论语》)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摘自《荀子·大略》)

材料二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五权宪法》中指出:“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在一次讨论中他又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国会且然,何有内阁?……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据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等)

材料三大英图书馆为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开展了主题为“大宪章:法律·自由·遗产”的展览。主办方还从全世界著名的法律文件中选取了陪展品。

——(据2015年3月19日《环球时报》)

(1)据材料一,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临时约法》不满意的理由,结合当时政局,指出他依然签署和颁布《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品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释大英图书馆为什么以“法律·自由·遗产”作为展览主题来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部分陪展品名录”中空白处应补充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补充的文件说明其人选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