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党之间的首次重大妥协与合作发生在1688年。1688年政变凸显了政党作用,以后历届国王不再漠视政党存在,屡加重用。在17~18世纪的英国政界,政治宽容成为反复出现的政策。通常,他们必须承认地方选区的投票结果,允准政敌出席议会,行使辩论投票结派批评政府的权利。这种“给出路、留后路”的做派逐渐构成了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的‘准对等”的关系,营造了政党之间的政治宽容。19世纪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国统治阶级政党宽容关系达到了平稳协调的地步,甚至性格强硬的自由党党魁格莱斯顿与其强硬对手迪斯累里为“爱尔兰自治案”进行马拉松辩论时,两党其他要人和前排议员都能互相尊重,以礼相待。19世纪前期,英国执政党常将政党问题提高到宪政的高度,在国家治理、政治和谐的高度上作法律层面的论证,承认反对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治理方面互依共.存的“对等伙伴关系”。

——摘编自阎照祥《近代英国上层党派关系宽容化摭论》

材料二 民国初年,除了同盟会、共和党、进步党等少数党派有粗略的政纲外,绝大多数政党没有成文政纲,甚至根本就没有政纲。即使有政纲的党,它们的政纲也很不鲜明很不健全,缺少号召力,甚至彼此雷同。这使得各个政党因缺乏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而无法反映中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诉求,并且必然会使民初政党政治的运作成为缺乏基础的无本之木。政治上各政党不能平心静气商议国事,而是互相攻击,甚至彼此斗殴。这种缺乏妥协意识和政治原则的党争,忽略和耽搁了重要的政治事务,损害了议会制和政党政治,进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使人们对政党政治大为失望。各省还时常发生革命党人仇杀立宪党人,或者北京民国政府和立宪党人仇杀同盟会员的惨事,熟知政坛内幕的梁启超批评当时各党“以突灭他党为唯一之能事,很鸷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能至”。各政党均只重视走上层路线,拉拢社会名流和中央、地方的实权派人物入党,而把那些终日劳作的亿万民众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选举时,各政党都把贿选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手段,肆无忌惮地操纵选举,愚弄民众。

——摘编自徐昌义《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政党关系走向宽容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英两国政党政治发展的认识。
2 . "当下院议长单腿跪下,向国王呈上议会所草拟的圣谕,让他再到议会去宣读时,他呈上的实际是内阁制定的国情咨文,政府只是借国王之口向全国发表施政纲领而已。”这一现象反映出英国
A.国王逐渐丧失其立法和行政权力
B.下院议长代替国王成为最高统治者
C.形成了以内阁为核心的行政体制
D.在新背景下协调了传统与变革问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019-04-0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大余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初期支持辉格党,身边的侍女都有辉格党背景。1839年,辉格党在议会选举中落败。托利党领袖皮尔提出要清除女王身边的辉格党女侍,遭到女王的坚决反对。结果,皮尔拒绝组阁,女王邀请辉格党领袖继续担任首相。后来,辉格党内阁无法维持,皮尔再度出面组阁时,女王最后将宫中侍女换成了无政党背景的人,寝宫危机化解。这表明
A.英王已经完全无权
B.君主立宪制已成为大势所趋
C.维多利亚政治上不够成熟
D.内阁与国王矛盾尖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法国则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中、共和与君主的交替中,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艰难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尽管从政体形式、机构设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制度本质上却极具相似点,这也暗合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老的西方谚语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现在世界的趋势,既不容许我们重返古代,也不容许我们应用调和折中的办法,前者昧于世界发展潮流,后者不符合文化和谐之真意。唯有第三条路(全盘西化)才是我们当行或必须行的途径

——陈序经《中国文化之出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 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6-28更新 | 859次组卷 | 20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民主发源于古希腊罗马,以此为起点,西方民主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并且还在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跨越:它已经历了由古代民主到近代民主的跨越;19世纪末以来进入了从近代民主到当代民主的跨越。……17、18世纪,西方民主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各国都经历了思想启蒙、民主运动和先后建立民主制度的历史过程,均以不同方式实现了创建民主制度的目标:英国方式、美国方式和法国方式是其中的三个典型。经过两个世纪的历史变革,资产阶级共和国终于取代中世纪的专制统治,先后在欧美大陆确立。这一制度以民权代替君权,以分权代替集权,以立宪共和代替君主专制。

——摘编自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非常迟缓,具有现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只有戊戌变法;而进入20世纪,与民主政治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接踵而至,这种前慢后快与经济发展水平或有关系。在西方,革命与改良只是达到政治发展的手段,并无优劣之分,而中国在19051907年改良与革命论战后,革命派自此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在近代欧美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变,造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传统的农民阶级逐渐消失,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则与之不同,农民阶级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近代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急速跨越。

——摘编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西方相比,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不同之处。
2020-10-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2020-2021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

材料三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至15世纪是英国议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期间议会组织形态、工作程序及规则基本形成,并-再得到成文法的认定,具备了几种职能:其一,是司法请愿,即代表民众向国王呈递请愿书;其二,决定征税,干预国家财政;其三,是制定法律;其四是监督、弹劾行政官员。

1603年,詹姆士六世南下继承苏格兰王位,称詹姆士一世。面对不同国情,詹姆士一世按照“苏格兰习惯”行事。他极力宣扬“君权神授说”,强调君权来自上帝,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1625年春,其子查理一世即位。他纵容国教教会迫害清教徒,并多次下令解散议会。1636-1638年,政府把宗教迫害扩大到苏格兰,引起新的反抗。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经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英国国王的权限有何变化?此变化对英国当时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10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卿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邢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网络。清袭明制,设督院为其中类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根据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对议员和政府官员的选任、法官的任职、法律和条例的生效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下院掌握了监督国王行政活动的权力。弹劾曾是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举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随着英国内阁责任制的发展和司法权的独立,弹劫程序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式。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监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中国与近代英国监察制度的不同。
2019-12-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