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10-0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

——【俄】列宁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梁启超


材料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布海璐、毛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14更新 | 333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三)历史试题
3 . 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史料记载,义和团中既有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军、富绅甚至王公贵族。这说明义和团
A.已经消除了阶级差别B.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C.带有盲目排外的特点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
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任职在北京刑部)
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晚清大臣刚毅记载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据史料记载,义和团“最恶洋货、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这反映了义和团
A.实行了民族自卫B.盲目排外C.反帝反封建性质D.滥杀无辜百姓
2020-01-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二   义和团……今虽败师逐北,溅血横尸,然其“勇”之一字,未尝不轰全球人之耳,电全球人之目也。外人于此,则平日倡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或涂红圈绿线于支那(中国)地图谓某地为某国势力范围之企图,亦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

——张枬《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义和团运动的结果及其主要原因。综合材料二、三简要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019-12-0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8 . 甲午战后,朝廷对康有为“小变法不如大变法”的说法“本来不抱热心”。此后,德国强租胶州湾、欧美讨论瓜分清国等事件使守旧官员也奉康的观点如预言般神圣。这可用于说明(     
A.维新运动得到守旧力量的拥护B.民族危机加速维新思想的传播
C.西方舆论肯定政治改革的价值D.列强侵华削弱封建统治的基础
9 . 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
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2018-12-02更新 | 674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9-04-04更新 | 840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