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不断深入。其强化入侵者的政治特权,欺压挟持官府,非法干涉政务,侵占房产土地,盘削中国民众。此外,教会还庇护恶徒,大力宣扬基督教,诋毁中国传统文化。材料可用来探讨(     
A.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影响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条件
C.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D.列强推行“以华制华”的表现
2 . 1896年,有人作诗如下:“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与该诗的写作背景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马关条约》签订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民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三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和议割台湾,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如倭首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

——丘逢甲上书电报内容

(1)材料一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甲午战争的哪一次海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丘逢甲上书的背景。并说明丘逢甲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诺言的。结果如何?

2017-10-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向列强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贸易机会均等。

材料二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   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侵华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败、瓜分狂潮、八国联军入侵等民族创痛成为中华民族走出被动状态、实现初步群体觉醒的重要导火线。而中华民族具有群体觉醒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两大群体,即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并相继创立和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标志性概念。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认识到了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B.新社会力量的崛起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原因
C.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最终趋向政体统一性
2020-12-17更新 | 860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

——《先总统蒋公全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并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比较抗战前和抗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形成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

7 .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其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选项史实原因
A鸦片战争中国人民禁绝鸦片
B义和团运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D国共由分裂到合作的转折九一八事变

A.A
B.B
C.C
D.D
2018-01-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材料指出了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材料二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品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     (甲午海战中)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四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五     日军侵华大事记: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争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以上均节选自历史教科书(人民版)


材料六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八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填充下面的表格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
列强侵华目的商品输出占有殖民地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要求的一项规定协定关税

(2)依据材料二,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屡次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五概括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的罪行。
(4)依材料六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翻译进化论,没有直接翻译达尔文的著作,也没有翻译将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斯宾塞的《生物学原理》,而翻译了达尔文的学生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译名为《天演论》)。严复认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部阐述自然界生物进化规律的纯学术著作,而斯宾塞又把达尔文的观点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只有赫胥黎的思想见解,与他深切的危机意识和中国所处时代的特殊需要相契合,也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基本信仰相切近。

—马克锋《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却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

—胡适《四十自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严复翻译进化论,没有直接翻译达尔文的著作”的原因。

(2)材料二中,“庚子、辛丑大耻辱”指的是什么?《天演论》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